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观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观,是指民国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者在文学史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新诗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价值判断与评判倾向,以历史评价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关于诗歌形式的观念。首先,本文从新诗观的发生背景出发,探索文学史家们在新诗合法性危机中的评价焦虑下,在“非诗”的语境中,或出于个人学术目的,或为国文教学编写教本,对刚发生十年至三十年的新诗进行的当下观照,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做出的对新诗的短时性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著者们依凭这样的评价和展望,展现出不同的新诗想象。其次,本文着眼于新诗在文学史文本中的呈现方式,从新诗的文学革命角色定位、新诗发展序列、新诗文本选择及诗人定位这几方面入手,归纳出新诗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呈现的三种叙述模式:“进化”、“阶级”和“审美”模式。从共时性格局来看,新诗观具有一线多面的特点,古典审美话语的渗透、阶级话语的渗透及其与个人审美话语的交杂,体现了在尚未统一写作标准和明晰边界划分的情况下,编写者灵活地选择叙述话语,反映出了新诗发展的多样性观念选择;从历时性发展来看,从叙述模式的内外部视角,均呈现新诗观曲线变化的趋势。最后,本文通过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观的比较,显示出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史的独特意义。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家以参与者兼俯瞰者的身份,通过感性和理性相映的阐述方式来把握新诗。其就近观照的角度启示着我们应立体评价“立体的诗”;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编写者的新诗观,以其多声部的话语,体现出诗歌尝试实践的个性与多元,为后来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了别样的写作范式,具有开创性意义。但部分文学史有对新诗认识单一化的评价倾向,对于新诗的叙述划分简要、笼统;也存在对新诗发展归纳整合的模糊、以论带史的倾向、过于个性化的写作导致新诗评价标准的失衡等。
其他文献
作为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在生前就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不朽者”的地位。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她的创作计划大多就已萌芽,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可能世界”理论最先产生在哲学领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该理论的内涵被不断丰富。量子物理学科建立之后,“可能世界”理论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期,随后,该理论被引入到各个领域,并为
作为易卜生一系列戏剧的“收场白”,三幕剧《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是一部探索人性、解剖灵魂、审视艺术与自我的反思性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深刻的内涵,具有多重阐释的代码,同
学位
王蒙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当代文学始终活跃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王蒙历经浮沉,新时期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仍然不断探索出新越走越远,但是让王蒙在新中国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