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观,是指民国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者在文学史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新诗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价值判断与评判倾向,以历史评价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关于诗歌形式的观念。首先,本文从新诗观的发生背景出发,探索文学史家们在新诗合法性危机中的评价焦虑下,在“非诗”的语境中,或出于个人学术目的,或为国文教学编写教本,对刚发生十年至三十年的新诗进行的当下观照,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做出的对新诗的短时性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著者们依凭这样的评价和展望,展现出不同的新诗想象。其次,本文着眼于新诗在文学史文本中的呈现方式,从新诗的文学革命角色定位、新诗发展序列、新诗文本选择及诗人定位这几方面入手,归纳出新诗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呈现的三种叙述模式:“进化”、“阶级”和“审美”模式。从共时性格局来看,新诗观具有一线多面的特点,古典审美话语的渗透、阶级话语的渗透及其与个人审美话语的交杂,体现了在尚未统一写作标准和明晰边界划分的情况下,编写者灵活地选择叙述话语,反映出了新诗发展的多样性观念选择;从历时性发展来看,从叙述模式的内外部视角,均呈现新诗观曲线变化的趋势。最后,本文通过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观的比较,显示出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史的独特意义。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家以参与者兼俯瞰者的身份,通过感性和理性相映的阐述方式来把握新诗。其就近观照的角度启示着我们应立体评价“立体的诗”;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编写者的新诗观,以其多声部的话语,体现出诗歌尝试实践的个性与多元,为后来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了别样的写作范式,具有开创性意义。但部分文学史有对新诗认识单一化的评价倾向,对于新诗的叙述划分简要、笼统;也存在对新诗发展归纳整合的模糊、以论带史的倾向、过于个性化的写作导致新诗评价标准的失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