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工程法聚合小麦优质麦谷蛋白亚基及其对品质影响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表明,小麦HMW-GS各等位基因对品质的影响具有加性、互作效应。为了研究优质亚基的聚合效应,本文从两个途径进行了优质亚基的聚合。同时针对我国14+15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贡献在不同品种间所表现的差异性,进行了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2位点的研究。结果如下: 1.染色体工程聚合14+15和5+10优质亚基:同正常二体杂交方法聚合小麦优质麦谷蛋白亚基的聚合效率相比较,采用小偃6号1D单体聚合优质亚基具有很高的聚合效率。通过F2代子粒的室内SDS-PAGE电泳对14+15和5+10亚基聚合体的筛选分析,认为利用单体材料聚合小麦亚基的效率达到24%;获得农艺性状优良的14+15和5+10亚基聚合株系3个。采用常规杂交和生化鉴定方法将小麦品系9434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14+15与9257的5+10优质亚基聚合,获得8个重组姊妹系。 2.优质亚基聚合体的品质特性: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为1,14+15,2+12与亚基组成为1,14+15,5+10的姊妹系相比较:硬度、Zeleny沉降值、干面筋和湿面筋没有差别(P>0.1),出粉率略有差别但不显著(P>0.05),蛋白质含量低3.5%-11.6%(P<0.01);粉质仪各参数指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吸水率低1.2%-3.2%(P<0.05),形成时间平均差1min(P<0.05),稳定时间相差0.5min-1.5min(P<0.01);弱化度高50-5FU(P<0.05),评价值平均低7.6左右(P<0.05),FQN值低3-15(P<0.05)。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为1,7+8,5+10与亚基组成为1,14+15,5+10的姊妹系的单样本平均数测验表明:后者在湿面筋、出粉率和形成时间显著高于前者,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 3.D型低分子量亚基(Glu-2)位点变异初步分析:我国优质小麦品种在Glu-2位点的等位变异较大,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7+8、5+10的品种中,发现5种Glu-2位点等位变异组合;HMW-GS组成为1、7+8、2+12的品种中,发现3种Glu-2位点等位变异组合;而在HMW-GS组成为1、14+15、2+12的小偃6号类型(陕优225、小偃54、PH822等)品种中,Glu-2位点无变异。进一步对HMW-GS组合为1、14+15、2+12的优质品种和非优质品种(系)进行比较发现,中筋和弱筋品种(系)的Glu-2位点表现为非
其他文献
提高穗发芽抗性是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休眠是品种穗发芽抗性的主导因素,ABA对种子休眠有重要调节作用,特别是胚对ABA的敏感性和种子休眠关系密切。因此,对胚的ABA敏感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种子休眠机制。本研究内容包括:通过离体培养和籽粒萌发的方法鉴定不同穗发芽抗性小麦品种胚对ABA的敏感性和种子休眠性;对不同穗发芽抗性小麦品种正反交获得的F_1籽粒进行胚对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性测定;通过蛋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黍属(Panicum),是原产于北美地区的一类禾本科暖季型多年生牧草。柳枝稷具有高地型和低地型两种生态类型,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良好的耐盐(碱、干旱、贫瘠)能力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等优良特性,通常作为新型生物能源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被广泛种植。分蘖(枝)是影响植物株型和农作物产量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柳枝稷分蘖的
本研究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一部分内容。 试验于2004年在黑龙江省林甸县进行,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应用田间小区试验
本试验以三个紫花苜蓿品种(维多利亚、金皇后和维克多)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引发方法对紫花苜蓿种子在高盐胁迫(0.8%NaCl)逆境下发芽及幼苗素质的影响。 在液体引发试验中,研究了H_2O、20%PEG_(6000)、2%KNO_3和2%KNO_3-KH_2PO_4引发对紫花苜蓿种子在0.8%NaCl逆境下发芽及幼苗素质的影响,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干重、淀粉酶、过氧化氢酶(
大豆种子中存在约占总蛋白含量1%的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简称Lox),包含3种同工酶Lox1、Lox2、Lox3,通过催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共轭的过氧化氢物,可直接与食品中的蛋白和其他营养成分结合,降低豆制品的食用性和营养价值,最后生成醛、酮、醇等有异味的小分子挥发性物质,使豆油及豆制品产生豆腥味,苦涩及青气味。大豆脂肪氧化酶成为限制大豆营养价值和食品风味的主要抗营养因子。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