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话语与启蒙话语的碰撞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特征。两种话语的碰撞并非来自期刊本身,而是来自它与当时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文学史家陈思和等启蒙者的矛盾冲突。革命话语与启蒙话语皆承担着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两者表现了较为强烈的功利性追求。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通过对《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述评,重点对“两个自由”、新时期十年文学评价分歧,对批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过激反应,鲜明体现了它站在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视角观察问题,表现了较为狭隘的趋同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这样一个标榜以发展学术性质的期刊,就把它推向一个极具争议的境地。第二章梳理了期刊对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文体革命论、五四启蒙精神失落与回归的批判,革命话语和启蒙话语的碰撞达到近乎水火不容。无论是革命话语或是启蒙话语,两者都寄寓文学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第三章详细辨析革命文艺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面临尴尬和动摇的情形。启蒙话语为打破曾经一统的惯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努力,遭到革命话语为维护和捍卫革命文艺地位合理、合法性的坚强回击。“重写文学史”仍然延续李泽厚和刘再复的批评导向,批评的实质仍在于对“文学为政治服务”和“文学从属于阶级斗争”的摈弃,并蕴涵呼唤文学回归审美的内在积极要求。但“重写文学史”对一些优秀革命作家矫枉过正批评的弊端,期刊把学术探讨提升为政治化的倾向都是比较明显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再次被严重扭曲。结语:《文艺理论与批评》过于注重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标准,加上一贯坚持的文学党性原则,紧密追随国家政治权力意向,期刊就在亦步亦趋之中丧失了学术最可贵的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精神自由的品格。由于蒙上一层厚重的政治面纱被人诟病,令人感到非常遗憾。两种话语的碰撞是当代中国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学现象。文学仍然承受来自现实世界的强大压力,负载着文学以外的重荷,真正纯粹学术的建设仍需长期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