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目前,在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农业排放约占20%。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毫无疑问,稻田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稻田在固碳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实地调研、生命周期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水稻种植生命周期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碳固存进行核算,重点分析其对温室效应、碳汇效应及水稻收益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种植生命周期过程情景包括:农作模式、肥料施用阶段、耕地阶段、灌溉阶段、秸秆还田阶段,本研究利用本土数据建立太湖地区8种常见水稻种植组合模式的GHG排放清单数据,发现组合7即油菜-水稻农作模式、猪厩肥+常规化肥施肥方式、免耕耕地方式、间歇灌溉方式、均匀混施秸秆还田方式情况下温室效应最小。(2)对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的碳汇进行核算,发现不同水稻种植情景下对于碳汇效应有所影响的是施肥方式,其他情景对于碳汇效应影响较小,其中,猪厩肥+常规化肥混施具有较高的碳汇效应。(3)水稻净收益与水稻产量、稻谷销售价格、投入成本、温室效应和碳汇效应的经济价值有关,对该地区水稻的温室效应和碳汇效应进行经济价值转换,计算出水稻净收益,发现组合8即油菜-水稻农作模式、猪厩肥+常规化肥施肥方式、旋耕耕地方式、间歇灌溉方式、均匀混施秸秆还田方式情况下水稻净收益最大。(4)对水稻种植生命周期温室效应、碳汇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产生温室气体量最少的情景依次是: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猪厩肥+常规化肥,免耕,间歇灌溉,秸秆不还田,不过考虑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宜采用均匀混施的秸秆还田方式。在不同施肥方式下,NF和CF的碳汇量比较接近,CFM、CFS2个有机肥处理下的碳汇量也较接近,有机肥的碳汇量明显高于无肥和化肥处理。(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尝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为今后太湖流域水稻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