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福州地区养殖金鱼中鲤斜管虫的流行及病害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及虫种鉴定,探讨鲤斜管虫的培养方法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并从基因水平研究其分子系统发育,从而为鲤斜管虫的后续研究及同类纤毛虫的培养和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1)2007年11月—2008年11月采用调查访问及对病鱼镜检的方法对金鱼养殖场的养殖鱼苗及福州花鸟市场出售的金鱼进行调查,对从病灶处分离出的病原体,采用活体及染色观察加以鉴定;(2)采用米粒浸出液、0.3g/L牛肉膏、0.3g/L蛋白胨、0.3g/L酵母浸膏等四种培养液进行培养,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温度、营养、pH对其种群密度及自然增长率的影响:(3)测定鲤斜管虫(?)TS-5.8S基因序列,使用PHYLIP 3.66软件及MEGA 3.1软件构建了NJ及UPGMA两种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1)病原体经鉴定为鲤斜管虫,鲤斜管虫病在福州地区养殖金鱼中流行较严重,特别是鱼苗感染后病死率较高。(2)鲤斜管虫在米粒浸出液中的生存时间较其它三组培养液长,因此米粒培养液适于实验室保种,而其它三种培养液中的虫体体积较米粒浸出液中大:四组培养液中18℃与22℃之间种群密度及自然增长率未见显著差异,因此22℃仍为其繁殖最适温度(P>0.05):鲤斜管虫可在pH5.0~10.0环境中生存,但种群密度在pH5.0、pH10.0时与其它各p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H6.0时不但种群密度最高,且r值最大,G最小,说明这一pH范围内最适合鲤斜管虫的繁殖。(3)结果表明无论用何种软件鲤斜管虫都表现出与四膜虫亲缘关系最接近,而与同一属的钩刺斜管虫亲缘关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