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历史教师,那就是怎样才能使得历史学科不再沦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的背诵学科。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然也和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单方面去灌输历史史实有关。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就会变得很少去锻炼自己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也就更谈不上去表达了,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长此以往,随着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会发现这种死记硬背变得越来越困难,对历史也产生越来越厌烦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就非常需要一种适用性广的工具,来帮助学生与教师间建立思维间的联系了,而这种工具就是——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可以再现教师的思维过程,也能很好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有一定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思考”也是有迹可循的。不仅如此,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学生更高效的将知识接受再加工进自己的大脑,并且让学生脑海中原先那些零碎的、繁杂的知识建立起逻辑联系,不断补充延伸形成一套自己可以理解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以一个中心思考点不断裂变向外延伸拓展,发散出很多与中心相关的知识点,它们彼此之间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看似简单实际却功能强大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困境。本文以为部编版历史教材部分课时内容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使用情况,再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成绩分析和教师访谈来观察它的实际效果。希望通过介绍思维导图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理论基础、使用方法以及指导原则,来加强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使历史学科不再成为一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背诵学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乐趣和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