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批判教育学理论视角,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对话以及教师用语当作研究对象,发现“隐性辍学生”在课堂中遭遇的不公平事实,以及学校是如何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大部分学生发展的过程。具体操作如下,该研究将芒市K镇傣族中学作为研究场域,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确定研究对象,对初中二年级一个“提高班”和三个“差班”的课堂进行听课观察。课堂事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所用语言,谈话内容,教师所提问题以及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教师谈话与课堂授课主题的关联程度,教师教学所用方法,学生听课反映,学生座位展示,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此外,对部分学生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及集体座谈方法发现学生所经历的不公正的课堂事实和“冷暴力”以及被赋予的“无能”期望。并根据观察到的课堂事实和材料分析得出“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所在,分析现象背后的意义。最后,笔者以文化相容理论以及赋权路径作为解决途径的指导理论,根据目标学校的课堂事实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若干针对性的“保学”建议。研究结果发现,“隐性辍学”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上午上课,下午“请假”逃课,在学校中得不到学业上的帮助。“隐性辍学生”被形塑的过程:1.分班,筛选“好生”和“差生”;2.逐步在不同的教育过程和教学语言等教育方式中巩固“升学教育”,将“好生”形塑成他们理想中的能升学的“好生”,而“差生”的资源被一步步掠夺、挤占,成为“本应不能升学”的“差生”;3.最终“提高班”升学率达到上级下达的参考指标。通过批判教育理论和文化相容理论视角揭示出学生被形塑成“隐性辍学生”的过程,教育资源被掠夺的过程,进而通过批判教育理论视角和文化相容理论分析出“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所在,并根据当地的现状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辍学理论,提出对当地、对少数民族教育都有重要影响的建议和对策。这对于重申我国教育本质、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以及维护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