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广布性贝类系统地理学研究—探讨中国近海贝类遗传格局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生物现今的遗传格局是各种历史和当前环境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洋系统地理学的开展已在全球热点海区例如东北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等地区详细揭示了生物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布等现状。然而直到现在,我们对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海洋生物的系统地理学知识仍然所知甚少。本研究即是在以上背景下对主要分布在中国海沿岸的四种双壳纲贝类,利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方法和基于溯祖理论的分析手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结合线粒体和核DNA分子标记的数据揭示了各个物种的系统地理格局,比较了种间进化历程的一致性,并讨论了历史事件、当前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塑造它们现今遗传结构的作用。  1.青蛤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为了验证历史冰期和长江冲淡水对青蛤遗传结构的影响,我们采集了来自东海、南海、日本海共21个群体的335个青蛤样品。MtCOI和nrITS-1两个分子标记的结果都表明每个边缘海由不同的谱系主导,三个边缘海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基于mtCOI的分子钟估算结果显示三个谱系的分化时间发生在更新世。群体动态分析显示东海和南海谱系经历了明显的历史群体扩张。我们的结果表明青蛤在东亚地区的系统地理格局主要是受更新世冰期边缘海的隔离造成的,而非先前认为的长江冲淡水。更新世时,边缘海之间隆起的陆桥成为阻碍不同海盆间群体基因交流的地理屏障。各个避难所内的群体在漫长进化历程中不断累积突变,最终形成三个分化较深的谱系。当海平面上升屏障移除后,青蛤有限的扩散能力和中国近岸的海流环境可能是青蛤能长久维持这种历史格局的原因。  2.泥蚶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海洋生物现今的系统地理格局不仅受到各种历史和当代生态因素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遗传学背景。我们利用mtCOI和nrITS-1标记对中国东海和南海10个地点的泥蚶群体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种内存在2个进化显著性单元(ESUs),其形成可能和冰期海平面下降造成的两海区的隔离有关。其中一个 ESU分布在所有群体中,而另一个仅分布在南海两个不相邻的两群体中。通过距离隔离模式分析和对比同海域的其它海洋生物遗传格局,泥蚶两个 ESU的分布最可能是人为易位养殖而不是自然扩散造成的。从保护角度讲,仅分布在南海的ESU有灭绝的危险,需要合理的管理措施对其保护。  3.中国蛤蜊和四角蛤蜊的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  生物的进化历程和地理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良好的地理模型系统下进行系统地理学研究有助于验证各种难解的生物假说。东海的地形独特且冰期避难所的信息非常明确,是研究冰后期生物进化的理想场所。我们采集了主要分布于东海的中国蛤蜊和四角蛤蜊各9个群体,结合mtCOI和微卫星(SSR)数据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系统地理结构。MtCOI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两个物种系统发生关系均为“星状”,这和两个物种单一东海避难所起源的假说相符合。但是二者的群体遗传结构明显不同:四角蛤蜊的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而中国蛤蜊的连云港、平潭群体和其他群体间存在显著分化,来自 SSR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栖息地分布、有效种群大小和“sweepstakes”式的繁殖模式可能是造成种间差异的原因。基于溯祖理论的IMa分析显示中国蛤蜊三组群体间几乎不存在基因交流。本研究表明具有相同起源的冰后期群体间可以产生显著的遗传分化,而且这种结果可能在近缘种间不平行。
其他文献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池塘水质调控和管理的关键在于塘泥,而不同土壤形成的塘泥环境对塘泥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本文以四川盆地三种典型紫色土(S1,夹关组;S2,沙溪庙组;
本试验以健康的吉富罗非鱼为试验动物,研究在罗非鱼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对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确定复方中草药的添加剂量,以初步探讨复方中草药对吉
主要开展共生系统配置、种养茬口衔接及管理、对池塘氮磷修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对比试验法,通过不同的种稻面积(0、30%、50%、70%)、种植间距(40*40cm、50*50cm
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这里的科学性,指的是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全部理由在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