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实现重大突破,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提供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是政策制定部门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农户不仅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也是农村经济最有活力的细胞。因此,如何满足广大农户用于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领域长期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立足于小农的真实金融需求,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农户依收入水平进行分类,分别调查了农户的资金融入行为、资金融出行为以及农户对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设计如借贷频率、农户融资规模指标、农户满意度评价指标、借贷来源倾向与用途倾向、诚信意识状况指标等小农融资行为指标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具体刻画,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关于小农融资特征及偏好的结论:1、小农融资需求高,借贷行为发生普遍;2、借贷资金的短期性、临时性、小规模:3、正式融资需求高,满足程度较低;4、实际借贷金额逐年上升;5、非生产性借款农户比例较高,融资用途偏好倾向明显;6、非正规融资倾向明显;7、多数农户借款没有抵押担保;8、小农诚信意识强但偿还能力低下;9、小农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描述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户主年龄(age)、家庭成员最高教育程度(education)、家庭人口数(population)、家庭年收入(income)、收入来源(income source)、是否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institution)、储蓄存款水平(deposit)、是否知道农信社小额贷款(awareness)、信用社是否对农户进行过信用评级(granted)、是否有除正规金融外其它形式的有息借贷活动(informal)等10个解释变量,基于Probit二元选择模型对样本农户是否有融资需求(demand)、是否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loan)、是否从非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credit)的影响因素分别给予量化分析,在评价结果之上结合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小农融资困境存在的原因以及小农融资面临的供给和需求约束。根据统计结果以及对国内外农贷制度的运行考察,在借鉴国际农贷制度长处并分析现行国内农贷制度的利弊之后,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小农融资需求的农贷制度:一是政府主导型农贷制度创新设计,包括:风险保障制度的实施,降低农户面临的风险预期;征信制度的建立,避免农户借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融资产品创新,拓宽农户融资渠道。二是对民间农贷制度的规范与发展,即:将民间农贷体系纳入正式监管范围,完善和创新合作金融的形式,明确建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其准入、退出机制与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融资同时面临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小农融资面临金融供给部门尤其是正规金融苛刻的贷款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农户自身条件的弱化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使需求约束更加强烈;2、非正式制度强化小农融资约束:在熟人借贷中,“关系”“信用”“面子”成为约束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农户融资需求造成了沉重的负担;3、农户融资行为分层现象显现:农户自身条件的微小差异造成融资行为的异化,农户融资差异导致了均质化的农村金融供给变为亦有层级的结构化供给市场,不同农户的融资需求不仅代表农户融资差异的存在,更体现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分化;4、现行农贷制度难以满足小农融资需要:根据统计结果,小农融资需求满意度和金融服务满意度两项指标均低于0.5,即农户融资得不到满足,而且连服务质量都难以使农户满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现行农贷制度的供给偏离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缺口”,更多表现为供给质量的低下。文章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