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杭州、武汉和西安三个地区的青少年进行现场调查,验证《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心理测定量表》(中文版)的科学性;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心理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构建青少年体育锻炼变化阶段的心理因素模型,以探索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形成和发展、降低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流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新方法,帮助学校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1.现场调查:本研究按照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在全国抽取杭州、武汉、西安三个地区作为调查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三个城市抽取初中和高中共12所,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整群抽取3600名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为《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心理测定量表》(中文版),量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变化阶段、心理因素维度(改变策略、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 2.数理统计: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利用SPSS17.0与AMOS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证实性因子验证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运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和变化阶段分布的基本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事后比较、logistic回归研究心理因素对体育锻炼变化阶段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心理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变化模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1.在杭州、武汉和西安三个地区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46份,有效回收率为95.7%,杭州、武汉、西安样本量分别为1133份、1052份、1261份,初中1988人(57.7%),高中1458人(42.3%)。其中男生1805人(52.4%),女生1641人(47.6%),平均年龄为(14.85±1.46)岁。 2.本研究量表所采用的是《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心理测定量表》(中文版),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和各分维度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7;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量表的累积贡献率均大于40%,公共因子分类符合TTM理论模型;证实性因子分析显示,总量表和性别分组的拟合优度指数GF1、AGFI、NFI、TLI、 CFI均大于0.9,RMSEA均小于0.04;内容效度显示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5。总体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3.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分布具有阶段性,处于前意识阶段的人数较多。青少年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为(2.66±1.801)天,81.4%的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少于4天。行为阶段与体育锻炼时间呈正相关。 4.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和负向效应)、自我效能四大心理因素在不同变化阶段的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从前意识阶段到维持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效应)、自我效能随着变化阶段的提高而增加,而决策平衡负向效应随着变化阶段的提高而减少。心理因素可有效解释锻炼行为阶段的12.8%的变异量。 5.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变化模型能够相对科学地评价心理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在关系,且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和负向)、自我效能均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直接作用。 四、结论: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心理测定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对科学地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欠佳,锻炼时间严重低于国家标准且行为主要处于前意识阶段;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TTM理论模型的结构,高行为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效应、自我效能得分和低决策平衡负向效应得分能够推进体育锻炼行为向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发展。提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应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其自觉抵制各种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惰性因素,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