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选择利用跨国生产来实现资源的全球性配置,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为规避贸易壁垒,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区域经济集团内部投资,结果除传统的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以外,金融、信息、技术研发、工程承包等服务性产业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热点。1998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速达到40%以上,并与全球2/3的货物贸易直接相关;1999年世界总产出的1/4来自全球60000多家跨国公司,同年这些跨国公司的海外附属机构实现了11万亿美元以上的销售额,远远高于7万亿美元的世界出口总额。由此可见,单纯的出口贸易已日益不能满足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已成为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的必然选择。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是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少量的资本流出集中在贸易性和资源开发性企业,生产性投资极少。但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资金短缺已不再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矛盾,国内一些技术成熟的产业已具备向有需求的海外市场转移的条件,而到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尽早获得能够塑造生产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已成为我国企业决胜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已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更为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条件均已成熟。因此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于我国参与全球资源分配,参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同样也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深刻<WP=3>的意义。本篇论文从驳斥认为只有资本过剩才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图表分析和对照研究的方式,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在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现有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的建议,并在文章结构安排上分四个章节对此加以论述:第一章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才应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而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国家在对外经济模式选择上则应以出口贸易为主。然而,通过对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理论在核心观点上有所区别,但却均将跨国投资的原因归结于企业拥有的不仅限于资本要素的比较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只要企业能够拥有目标国企业所不具备的某种竞争优势,它就可以进行跨国经营,而不必一定要拥有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外来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国的投资比重,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投资最多的并非是我们认为资本丰裕的欧、美国家,反而是拥有管理优势的港台地区占了近一半的比重,这证明认为只有资本过剩才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而且我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在1997年即已达到3570美元,即使从资本相对过剩的角度来看,也已经具备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拓宽国内可利用的资源,并能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加快技术创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上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第二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1979年开始发展,自199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达32.6%。至2000年底,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达629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6.3亿美元。从行业上看,仍是贸易性直接投资比重最高,达60%左右,其次是资源开发性投资,占20%,第三才是生产加工性直接投资,约占12%。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2.分布区域集中于港澳地<WP=4>区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较少;3.对外投资领域广,但层次较低;4.出资方式多样;5.企业结构以合资企业为主。随后,通过对现状和相关对外投资管理规定的分析,本章指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宏观管理薄弱,缺乏战略规划;缺乏相应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外汇管理过严和企业经营素质偏低。第三章 其他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本章主要采用了分析介绍的方式,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日本,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亚洲“四小”在地区、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结构,以及各国(地区)政府为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在金融、税收、海外投资保证方面所采取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下一章节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建议打下了铺垫。第四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建议本章结合我国国情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建议:首先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上,认为应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推进非贸易性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乃至继续拓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