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演进过程(1920s-1970s)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ngk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成就,更重要的是能够总结和提炼这一学科领域在不同时期研究内容、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背景的特点和经验,为未来该学科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综合借鉴学科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为对象,梳理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探讨该研究领域演变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基本结论:(1)中国古代就已经意识到气候变迁现象,近代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萌芽于西方人在华考察和近代气候学理论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是在亨廷顿气候变化说的影响下和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积极响应下逐渐兴起。(2)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在1920s-1970s期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变化。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为探索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属于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是相对成型时期。(3)第一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偏少,对历史气候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探讨气候是否存在变化及变化的趋势和幅度等问题,关注断代历史气候研究。研究内容上,竺可桢提出了温度与雨量两个方面,雨量研究常常与早涝周期研究相关。研究手段上,寒暖及水旱灾害记录是主要的证据类型。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相对简单的历史文献参数化方法。这一阶段历史类研究机构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机构。(4)第二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加。该时期历史气候研究注重实用性,史料整理和水早灾害成为主要的研究热点。同时物候证据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学术活动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展开。地理类研究机构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机构。(5)第三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呈现指数增长。研究内容开始关注气候长期的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定量重建。在资料利用上,开始综合利用寒暖、物候、动植物分布及旱涝记录等多种证据类型,并尝试设计更为复杂的指数进行历史气候的定量化重建研究。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解决近五百年早涝史料整理和重建方面的关键技术,并举办了两次有较大影响的大型历史气候会议。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美托洛尔缓释片组50例,对照组50
2010年3月15日,由美卓向德国Propapier公司提供的2^#纸机生产线在该公司位于Eisenhuttenstadt的新建纸厂成功投入运行。
研究了共沉淀法合成镁铝类水滑石,并通过纤维填充的方法应用到纸张阻燃中,探讨了镁铝类水滑石的晶体性质及纸张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镁铝类水滑石胶体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说法可能最早起源于山东省农业大学的有关禽病专家的命名,在国家正规文献里暂时未见记载,当前由于此类疾病常见于兽医临床,所以部分兽药厂也开始在产品的使用说
于2011年6月27—29日在西安举办的2011国际机械浆学术会议(IMPC2011)上,联合举办方之一的陕西科技大学,牵手美卓并获得美卓公司的全力支持和赞助。美卓公司此次共有6篇论文入选
做企业不怕年头长,怕的是未老先衰。中国民营企业的短命,有自己把自己给“造”死的,有被竞争对手或市场“逼”死的,有自己“老”死的;有5岁死的,也有10岁死的,不管怎样的死,不少都是
对《中国造纸》2009年发表的文章进行分类分析、述评,重点介绍了2009年度获得优秀论文奖各奖项的文章,总结了目前造纸行业科技论文、技术报告等文章撰写及科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
蔡林森主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根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人类的发展,教育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改革,先后又进行了教材的变革,课程目
中国保监会日前发布《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