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之以社会现象学的接受理论,来探讨近十几年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理解过程.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革",带给中国人的远远不止是十几年的创伤.在斩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及"五四"的精神维系的同时,又在深层面上与上个世纪的道德理想主义、乌托邦思想及激进主义有着不可分离的纠结.如何为"文革"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实践中定位,其实涉及到经历过和未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对此的接受过程,即"文革"后中国人怎样看待文革.而这些迥然有别的接受过程,已经逐渐形成了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必经的心路.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学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来自于国人一次又一次直面"文革"后的再度出发.如何梳理这些看待"文革"的方式,和国人对"文革"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是该文将要研究的重点.作者将对近十余年"文革"小说叙事的整理以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段作家的书写作为划分标准.第一章,主要考察和探讨"右派"作家对"反右"话题的反思:指出他们在九十年代书写这段历史时的"青春期"回忆手法及其特点;对"人民"的概念,"右派"作家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非亲历写作也成为"反右"话题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第二章,主要探讨知青一代在九十年代的"文革"叙事:除了团聚在"青春无悔"的知青代言人叙事外,还出现了一些与以往知青小说大为不同的比较私人化的叙事;此外,知青们对当年理想的反思,知青和农民间的经验交流,也是作者主要考察的对象.第三章,主要探讨新生代作家在九十年代对"文革"印象的书写:他们"审父"和"审兄"的眼光;童年记忆的视角特色;新生代对"知青文学"的戏仿与颠覆,也反映了他们对"文革"和"知青"现象的接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