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之以社会现象学的接受理论,来探讨近十几年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理解过程.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革",带给中国人的远远不止是十几年的创伤.在斩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及"五四"的精神维系的同时,又在深层面上与上个世纪的道德理想主义、乌托邦思想及激进主义有着不可分离的纠结.如何为"文革"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实践中定位,其实涉及到经历过和未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对此的接受过程,即"文革"后中国人怎样看待文革.而这些迥然有别的接受过程,已经逐渐形成了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必经的心路.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学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来自于国人一次又一次直面"文革"后的再度出发.如何梳理这些看待"文革"的方式,和国人对"文革"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是该文将要研究的重点.作者将对近十余年"文革"小说叙事的整理以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段作家的书写作为划分标准.第一章,主要考察和探讨"右派"作家对"反右"话题的反思:指出他们在九十年代书写这段历史时的"青春期"回忆手法及其特点;对"人民"的概念,"右派"作家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非亲历写作也成为"反右"话题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第二章,主要探讨知青一代在九十年代的"文革"叙事:除了团聚在"青春无悔"的知青代言人叙事外,还出现了一些与以往知青小说大为不同的比较私人化的叙事;此外,知青们对当年理想的反思,知青和农民间的经验交流,也是作者主要考察的对象.第三章,主要探讨新生代作家在九十年代对"文革"印象的书写:他们"审父"和"审兄"的眼光;童年记忆的视角特色;新生代对"知青文学"的戏仿与颠覆,也反映了他们对"文革"和"知青"现象的接受特点.
其他文献
该报告欲以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为视点,主要探讨唐宋金元时期话本与戏曲间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首先考察"说话"伎艺与戏弄在初始阶段的交融、混杂状态,进而探讨二者的这种状态对
该文首先对先秦两流"风俗"释义,对彼时的风俗观及风俗整合情况进行综述.中国古人所言的"风俗"与现代民俗学研究的"风俗"各有所指,有所交叉但并不等同.相较而言,古人的"风俗"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推重,人们赞美他主要是因为其高洁的品质的原因。唐朝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但是对陶诗的价值还
摘要:本文通过详实的资料和论述,对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人物画家张江舟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做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其艺术风格已经走向成熟,艺术成就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坛独树一帜。  关键词:生命;悲怆;水墨;情怀  张江舟先生,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中国画水墨人物画家。生于1961年,祖籍安徽,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
丁玲是一位有着强烈自我更新愿望的女作家.她解放前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形成个性鲜明的三个阶段,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丁玲现象".围绕这一现象,国内外学
本文从先锋小说与“个人性”的关系的角度,描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先锋小说及其研究在建构“个人”的合法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早年生活的书写是先锋小说家写作的重要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