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相关论文
胡学文创作于新世纪的长篇小说《有生》与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及个人化叙事、日常化审美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隐......
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生于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及后学思潮(后学思潮是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正>90年代之后,以形式反叛为标杆的先锋小说作家开始普遍遭遇叙事转型问题。90年代末,格非在《十月一日》这篇随笔中写道:"今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千里迢迢去祭拜上个礼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的......
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还原与考察当代“先锋小说”从创作、发表、命名、加冕到入史的整个经典化过程,主要会涉......
“距离”学说最早由英国爱德华·布洛提出,而后美国韦恩·布斯将之迁入小说叙事之中,成为对小说叙述距离及审美距离的理论描述,指......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一位毁誉参半,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的杰出作家。依照批评界一种普遍的看法,自打他凭借一篇名叫《十八岁出......
刚才苏童讲到了裸奔和穿衣服,很有意思。格非对裸奔的理解,也很有说服力。不过,我的理解与格非可能有点不同。苏童讲的时候,我想到......
2015年8月,随着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入围茅盾文学奖,一时间,80年代登上当代文坛的格非成为了再度备受关注的作家。由此,评论界除......
<正>评论界普遍认为,格非的《褐色鸟群》是先锋小说中最难解读,最扑朔迷离的一篇小说,也是先锋小说标志性的作品。作品发表于1988......
基于一种启蒙主义的思想诉求,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经常会以巫术文化为武器,去表达自己的历史批判意识,但他们的东方主义心态,却......
内容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
我知道,我确信,他回来了。他是回来了,就在我身子周围,尽管我看不到他,尽管我从不曾见过他,这些年,他的笑声像海鸥一般飞旋回荡在我的脑海......
摘 要:当前,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研究论点呈现多元化、分歧化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完成其经典化演进过程,而且文学的价值出现扭曲,从而使......
<正>时间:2013年10月地点:南京对话,人生的另一个局面(写在前面)毕飞宇有人问我,在写作之余,你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说,对话......
<正>被劈成踢踏作响的音节的,在群集的声调之下风暴般涌动的,是什么词能命名这个置身一浪浪冲击的短腿人?——史蒂文斯《作为字母C......
作为摹仿再现型文学的最高审美形态,有关“典型”的理论是西方传统文论的一个核心点,同时,它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影......
好的学术著作,总是把人引向问题的深处。读叶世祥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激发出我很多的新想法。这本用功八年、精心打磨......
摘要 一直以来,翻译文学都处于一种既不属于原语文学也不属于译语文学的尴尬境地。然而,翻译文学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在多元的中国......
曾经的先锋作家徐星用纪录片的形式追踪到了一群文革时期的“现行反革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底层农民,多年以来,没有渠道供他们叙......
并联阅读和串联阅读是基于具有互相指涉关系的先锋小说文本所提出的一种阅读方式.文章通过两种阅读方式对小说《月落荒寺》与《隐......
摘要苏童,这位生于1963年的苏州人是一位标准的南方才子,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投入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先锋派作家......
年轻的先锋作家们大多蛰居在文化相对边缘的南方,南方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生存境遇成为了他们的写作背景,进入了他们的写作生命......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
先锋小说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遭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作为一个流派它已归于沉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放弃了对"先锋"的努力,他们中......
本文通过对余华前后两个时期小说迥异之主题、形式的分析,把握其作品流变的轨迹,并对他创作转向的指导思想、文学背景及其重大意义作......
本论文用接受学理论切入先锋小说,从接受的角度探讨先锋小说,以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些新的认识,使得研究能够有所深入,进而把握到作为......
夏商的几部先锋姿态的长篇作品突出地表现出“故事的逊退,讲述的凸起”的特点,时间中流淌的社会生活故事或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以及原......
先锋文学在八十年代进入当代文学视野,其定义经过由宽到窄的流变.回顾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回归纯文学自身的探索,除去时......
本文以从1985年到1989年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先锋小说”诞生语境和发展过程的描述,对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及对创......
该文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先锋小说的文体特征:一、作家写作视角的平视化特征.二、......
余华是先锋小说代表性作家之一,其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以渲染暴力、死亡、恐怖、命中注定等著称,有"冷面杀手"之称.其90年代创作的......
该文将视线集中在世纪末中国文坛的变迁,特别是先锋小说的嬗变上,以此探寻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纪转折点时的独特景观.滥觞于八十年代......
"人"的话语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话语类型之一.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人"的文学,到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思潮,中国现代启蒙......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兴起的先锋小说浪潮,对当代中国小说语言观念、语言形态和语言生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值得研究界予以高......
本文从先锋小说与“个人性”的关系的角度,描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先锋小说及其研究在建构“个人”的合法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于......
本文对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美元素与修辞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余华的先锋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及其个人成长史的一种必然。在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