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伊始,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执行,承载着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热忱期望,也彰显着“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本文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需求层面,一个是供给层面。主要涉及五个利益主体:中央政府、银行、地方政府、高校以及贷款学生(家庭)。文章基于三个研究假设:一是假设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需求量为“实际需求量”,二是假设供给层面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抽象为一个利益主体——政府,三是假设供给层面的两个利益主体——政府和银行都是“理性人”。文章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视角切入,建立政府与银行的斯坦科尔伯格模型,分析“政府守信、银行合作”,“银行不合作、政府不守信”和“政府守信、银行不合作”三种情形,通过模型分析和数理推导,比较得出理想的纳什均衡解为:政府守信、银行合作。但现实情况通常是,银行选择不合作,而政府常常选择不守信。怎么样才能走出现实的困境?因此,文章从政策动态一致性的视角,分析得出改善现实困境的政策建议:一是法律限权有助于形成政府利益博弈中的约束机制;二是选任“平均主义不太强烈”的主管官员利于政府战略选择趋向最优均衡解;三是政府注重自己的“声誉”促成“守信战略”的达成;四是“仁慈的政府”有助于激励银行创造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