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解放区掀起了一股改造二流子的规模性运动,并且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以后。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流子的报告文学、秧歌剧以及相关的通讯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种社会性的改造运动与文学作品中二流子形象的塑造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呼应。
在当时以歌颂为主、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文艺政策引导下,二流子这一落后、反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以被斗争、被批判的次要角色出现,在解放区文学作品中一直处于“陪衬”的地位。本文将从解放区文学作品中“二流子”形象研究角度切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解放区二流子形象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为观照,围绕生产机制、类型分析、叙事策略、性格内涵这四方面展开,揭示这一群体形象谱系出现的深层根源、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叙述机制,最后探究这一形象系列在解放区文学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