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系统研究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影响因素,反省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完善。
全文共7章:第1章导论,阐述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等;第2章梳理粮食安全基本理论;第3章分析我国粮食安全供求形势;第4章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章研究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第6章提出发展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建议;第7章总结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具有私人品性质,而粮食安全具有公共品属性。粮食安全可以从多层面考察,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衡量粮食安全的主要指标包括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水平、贫困人口粮食保障水平和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安全预警方法可以分为周期预警、指标预警、模型预警、专家预警和预期调查预警。目前使用最成熟的是指标预警方法。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做出一系列适当的安排,实现粮食供求平衡。最佳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是实现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但是,粮食产量波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粮食产量增长的困难越来越大。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长,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口粮消费比重逐年下降,虽然仍然处于“高位”,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长,种子用粮一定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在主要粮食品种中,玉米和大豆消费量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增长较快,稻谷和小麦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小幅下降。通过不同回归方程的拟合和误差比较,对粮食供需预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1980-2008年的粮食供求平衡表分析,得到我国未来10年粮食安全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粮食供需将由总量基本平衡逐渐向供求不平衡转变,供需缺口逐渐增大,我国中长期粮食供需形势严峻。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供给方面而言,耕地和水资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自然资源保证,农业基础设施为粮食生产提供基本的物资保证,而农业科技则决定了粮食生产的水平,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需求方面而言,巨大的人口数量构成粮食数量的刚性需求增长,居民膳食结构转变构成粮食结构的刚性需求增长,而加工转化因素下,“能源工业”与“食品工业”争粮局势将越演越烈,以及我国粮食浪费严重等因素。在粮食流通方面,供需区域分割、粮食物流水平和储备水平影响着粮食供应安全。国际贸易因素方面,随着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不断增加,国际粮食市场供给趋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粮食安全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耕地保护政策方面,由于征地有利可图,政府征地往往越出公共利益需要,征地规模过大,导致耕地大量流失。农业基础设施政策方面,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脱节等现象。农业科技政策方面的问题是农业科研投入少、农业科技推广投资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等。粮食价格与补贴政策方面的问题在于粮食最低收购价偏低、农民受益小、补贴资金来源过窄、政策落实不到位、效率低等问题。粮食储备政策方面,储备粮的功能不明显、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等关系不顺畅等问题突出。进出口贸易政策方面,存在着进出口定位不明确、政府对粮食贸易过度干预、国内外价格整合度不高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包括: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改革征地制度,严格控制政府征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构建以农民需求为主导的决策供给机制: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政策,创新粮食科技体制,实现科研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教育;完善粮食价格和补贴政策,合理确定和发布最低收购价,建立直接补贴性质的最低收购价补贴方式和粮食补贴政策的法制化与整合等;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合理定位粮食储备的功能目标,改革国家储备粮轮换经营管理机制,以及改善储备粮的品种结构以及仓储能力;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改革粮食进出口管理体制,优化粮食进出口格局,建立较为稳定的多元贸易关系,以及其他配套政策制度的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