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对《呼兰河传》的研究因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对萧红作品的翻译与研究而渐多起来。萧红是葛浩文最喜爱的中国女作家,随着他对《呼兰河传》的译介,这一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与魅力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部小说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没有特定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呈现散文化的结构特征,但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描绘出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封建制度压制下的国民劣根性以及悲凉的人生,在抗战大背景下写出自己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译理论分析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分析翻译变译理论在该作品英译中的体现和效果,希望对日后学者进行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所启示,进一步证明该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针对过去对《呼兰河传》和变译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变译理论,包括该理论的产生、理论依据、运作机制及其涵盖的七种变译手段;第三章则具体分析了其中增译、减译、编译、并译及改译这五种变译手段在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的体现及效果,从而分析《呼兰河传》英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证明翻译变译理论的实践意义。
《呼兰河传》英译本是葛浩文早期完成的中国作品翻译,虽然对原作自然段落、语言风格、特色民俗及传统文化的表述有所改动,影响了原作主题及叙事特征的完整呈现,但其译文语言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结构也更加紧凑,总体上传达出了原著作者的情感,在目的语读者中接受度颇高。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翻译变译理论用来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的接受度。但目前《呼兰河传》及其他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更好方式及该翻译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实践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本文试图从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译理论分析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分析翻译变译理论在该作品英译中的体现和效果,希望对日后学者进行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所启示,进一步证明该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针对过去对《呼兰河传》和变译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变译理论,包括该理论的产生、理论依据、运作机制及其涵盖的七种变译手段;第三章则具体分析了其中增译、减译、编译、并译及改译这五种变译手段在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的体现及效果,从而分析《呼兰河传》英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证明翻译变译理论的实践意义。
《呼兰河传》英译本是葛浩文早期完成的中国作品翻译,虽然对原作自然段落、语言风格、特色民俗及传统文化的表述有所改动,影响了原作主题及叙事特征的完整呈现,但其译文语言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结构也更加紧凑,总体上传达出了原著作者的情感,在目的语读者中接受度颇高。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翻译变译理论用来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的接受度。但目前《呼兰河传》及其他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更好方式及该翻译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实践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