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胰体尾部切除术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研究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保脾组),42例行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对两组病例的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病史、术前合并症及术前ASA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保脾组(42.68±17.149岁)小于切脾组(53.86±13.31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在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操作途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保脾组(236.07±186.574m1)少于切脾组(373.81±335.27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中输血:保脾组(7.1%,2/28)低于切脾组(26.2%,11/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胰腺癌:保脾组(10.7%,3/28)明显少于切脾组(40.5%,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病理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并发症发病率:保脾组(20.5%,7/28)低于切脾组(38.1%,16/42),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保脾组(0.36%,1/28)低于切脾组(21.4%,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保脾组(14.07±8.196d)短于切脾组(19.62±11.9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后第7天白细胞水平:保脾组((8.85±4.125)*10^9/L)低于切脾组((11.76±3.14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7天血小板水平:保脾组((249.57±84.193)*10^9/L)低于切脾组((526.14±181.40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显示:术中是否输血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OR值0.190,95%置信区间0.051-0.714;P=0.014)。另外,腹腔镜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相关数据分析显示,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277.00±80.595min vs210.00±76.6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腹腔镜组术后白细胞水平低于开腹组((8.9310±2.12883)*10^9/L vs (10.8738±3.9784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其余相关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相比于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缩小了手术范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作为标志物,显示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患者因脾功能的保留而获益,但需在未来通过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3.术中是否输血是与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在治疗胰腺体尾部肿瘤方面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