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在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如能及时诊断出肺癌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极大的提高病人的生存率。肺癌的筛查和疗效评价问题目前尚未很好解决,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很有必要。人体血清中存在一些能够产生荧光的生物大分子,它们在一定波长光的诱发下能发射特定波段范围内的荧光,这个过程受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含量及其所处微观环境的影响。癌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细胞发生了一系列异常改变,导致血清中荧光物质的成分、含量及血清微观环境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对其血清进行自体荧光光谱检测可能对病变情况做出判断,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目前,人们对消化道癌的血清自体荧光光谱研究较深入,但是对肺癌的研究很少。因此,本实验检测了301nm波长光激发下的肺癌组、良性肺病组、健康组的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分析肺癌组与非癌组的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差异、肺癌组特征性荧光光谱的物质来源、肺癌组化疗前后的荧光光谱变化,探讨荧光光谱技术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标本采集和处理:抽取肺癌组(入院时及完成2周期化疗后)、良性肺病组、健康组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3ml。每份血样收集在无荧光的专用试管,不加抗凝剂,室温下自然放置,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3000rpm离心10min,吸取上层血清1ml于EP管中,标记,4℃保存。2.荧光光谱测量:应用日立F-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源为氙灯,样品池为石英比色杯,激发光波长301nm,荧光扫描波长范围200nm~800nm,激发光狭缝宽度为5nm,发射光狭缝宽度为5nm,扫描速度为1200nm/min,检测并扫描各组血清荧光光谱。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输入每份荧光光谱各波峰的峰值点位置、荧光峰值(FI)。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以上变量,以α=0.01为检验水准,两组变量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变量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率的比较应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1.在扫描范围内,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多数有6个波峰,主峰位在波长330nm附近,其余5个小波峰位分别在波长300nm、450nm、510nm、600nm、650nm附近,450nm附近的第3峰与510nm附近的第4峰呈现驼峰状。2.肺癌组第4荧光峰位波长小于良性肺病组、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化疗前相比,肺癌组化疗后第4荧光峰位波长红移(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肺癌组第3峰的荧光强度高于良性肺病组、健康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第4、6峰的荧光强度高于健康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良性肺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组化疗后第4、6峰的荧光强度较化疗前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效组化疗后各峰的荧光强度与化疗前无统计学差别。4.肺癌组第3峰与第4峰的荧光强度比值R高于良性肺病组、健康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第3峰和第4峰的荧光强度比值R作为评估指标,R值≥1.21定为阳性:肺癌组阳性率高于良性肺病组(P<0.01),化疗后R值下降率治疗有效组高于无效组(P<0.01)。结论1.301nm波长光激发下,肺癌患者具有特异性血清自体荧光光谱,与良性肺病组、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化疗后出现特征性改变。2.血清荧光光谱检测可望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肺癌血清特异性荧光及其来源物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