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熊蜂周年繁育特性及退化机制研究

来源 :张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dog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熊蜂授粉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配套技术,已在众多国家广泛应用。中国是世界上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熊蜂人工驯养利用方面技术欠缺,目前仍需进口熊蜂来满足设施作物授粉,增加了生物入侵的风险与挑战。兰州熊蜂作为我国本土的优势熊蜂种,具有工厂化繁育的潜在优势。在兰州熊蜂周年繁育过程中遇到了由于饲养种群与外界隔离容易近亲繁殖而产生二倍体雄性蜂等问题,导致蜂群继代退化,制约了兰州熊蜂的繁育和授粉应用。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种兰州熊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熊蜂蜂群的繁育特性、雄性蜂和蜂王生殖生物学,明确了雄性蜂亲缘关系对熊蜂周年繁育的影响,揭示雄性蜂的生殖指标对蜂群继代退化的影响,对能够引导处女蜂王识别并定位雄性蜂下唇腺分泌物进行了化学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就交尾对蜂王受精囊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探,获得如下结果:1.兰州熊蜂周年繁育研究通过观测兰州熊蜂雄性蜂亲缘关系对蜂王交尾潜伏期、交尾时间、交尾成功率和蜂王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远交组蜂王的交尾潜伏期显著短于近交组(P<0.05),在远交与近交混合组中蜂王不存在交尾偏好(P>0.05)。雄蜂蜂群来源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交尾成功率(P<0.05)。滞育后的远交组蜂王的平均体重显著低于近交组蜂王的体重(P<0.05)。近交显著延长了交尾潜伏期;蜂王无法识别有亲缘关系的雄性蜂;近交对滞育后蜂王体重有显著影响。通过观察蜂群繁育指标,探究近交对蜂群周年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组延长了蜂王产卵时间(P<0.05)、缩短了第一批雄性蜂羽化出房时间(P<0.05);且近交组第一批工蜂出房数量、第一批雄性蜂出房数量、工蜂总数以及雄性蜂总数都显著少于远交组(P<0.05)。说明近交不利于兰州熊蜂蜂群繁殖。通过研究熊蜂工蜂、蜜蜂工蜂和熊蜂雄性蛹3种诱导方式对熊蜂蜂王繁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均可显著缩短工蜂羽化出房时间和增加工蜂数量(P<0.05);不同诱导方式对蜂王产卵时间、第一批工蜂的出房时间、第一批工蜂出房的数量以及工蜂总数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3种诱导方式都有利于兰州熊蜂蜂群发育。研究不同滞育时长对蜂群繁育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滞育期相比,3个月滞育期蜂王的产卵时间、第一批工蜂出房时间显著短于其他组(P<0.05),且第一批工蜂出房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滞育期组(P<0.05)。初步明确了兰州熊蜂蜂王3个月的滞育时长适合蜂群的繁殖。2.兰州熊蜂雄性蜂生殖生物学研究对兰州熊蜂雄性蜂精子转移、精子成熟、精子数量和活力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雄性蜂精子3 d开始从睾丸向附睾转移;12 d~15 d的雄性蜂精子成熟,附睾内成熟精子数量最多,且达到平台期(P<0.05),说明兰州熊蜂雄性蜂的最佳交尾时间是12d~15 d。15 d的二代雄性蜂的精子数量和活力显著低于一代雄性蜂的精子数量和活力(P<0.05),室内饲养雄蜂附睾内精子活力显著高于野生型雄性蜂(P<0.05)。此外,远交组蜂王受精囊内的精子数量显著高于近交组(P<0.05)。雄性蜂的精子数量和活力可能是影响兰州熊蜂继代繁育退化的原因之一。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代兰州熊蜂雄性蜂的头部下唇腺分泌物的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雄性蜂下唇腺分泌物主要包括16种物质,其中一代雄性蜂中有6种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二代和野生型雄性蜂(P<0.05),分别为:Dodecanoic acid,ethyl ester(十二酸乙酯);Ethyl 9-tetradecenoate(十四碳烯酸乙酯);1,4-Cyclohexanedimethanol(1,4-二(羟甲基)环己烷);1,8,11-Heptadecatriene(十七碳-1,8,11-三烯);(E)-9-Octadecenoic acid ethyl(反油酸乙酯);Heneicosane(二十一烷)。说明兰州熊蜂繁育代数对雄性蜂下唇腺分泌物的含量有影响,可能会降低雄性蜂对蜂王的吸引力。3.交尾对熊蜂蜂王受精囊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鉴定蜂王在交尾前后受精囊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未交尾和交尾受精囊中分别筛选出11069和10862个表达基因。在17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10个(62.5%)基因在交尾后上调,66个(37.5%)基因在交尾后下调。RT-q PCR验证的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受精囊的免疫反应[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70 LRRC70(35.8倍)、酚氧化酶2 PO2(41.9倍)和防御素Def(4.9倍)]和精子储存[糜蛋白酶抑制剂TIL(6.2倍)、海藻糖转移酶Tret1(1.7、1.9、和2.4倍)和异质核核糖核蛋白hn RNP(1.2和2.6倍)]等功能。交尾后3天,大多数上调的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外源精子转移到受精囊中导致熊蜂的免疫应答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有利于揭示熊蜂蜂王受精囊对交尾响应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电针拮抗疗法联合被动模式下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肌肉形态和踝关节肌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另予被动模式下等速持续向心和离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和后肌的厚度、踝关节跖屈肌张力评分、踝背屈肌群肌力及下肢
期刊
袭警罪自设立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构成袭警罪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案发量居高不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暴力袭警行为产生了威慑作用,但客观上每年将创造成千上万名罪犯。如果继续放任袭警罪的扩大化适用,长此以往警察和群众之间势必会形成对立关系,不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笔者以袭警罪设立近一年以来的袭警罪法院判决书和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作为研究样本,将目前袭警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学位
本研究基于“媒介与性别”维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为研究对象,对其2016年至2020年间关于校园暴力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描绘出校园暴力议题在媒介中的呈现图景。一方面,基于新闻文本,本研究从报道数量及频率、主题、体裁、消息来源等方面对校园暴力报道进行基本的内容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围绕新闻事实
学位
本文以某外卖骑手交流平台为田野点,以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平台与不同类型的外卖骑手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试从关系维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当下新媒介语境下外卖骑手的工作实践与其他新媒介文化现象。外卖骑手围绕手机展开的日常生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种或“流动的社会关系”。那么,他们这种流动的社会关系是和哪些人形成呢?是怎样的?又如何理解这种关系呢?为外卖骑手,也就是城市新
学位
“小镇做题家”群体头顶名校学子的光环,在进入大学后屡屡受挫,与家庭、社会对名校学子的想象形成反差。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作为“小镇做题家”聚集和互动的社区,是组员呈现自我的空间。本文通过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运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两种质化方法对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进行考察,讨论“小镇做题家”在网络社区如何进行互动,理解这种互动在“小镇做题家”的身份认同建构中具有何种意义。研究发现,
学位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包罗万象,朝鲜族舞蹈作为其中的一类,传承了许多我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历史。在各少数民族民间舞中,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极具本民族特色的道具。本文以朝鲜族女子独舞《长鼓情》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舞蹈影像资料进行研究,来探讨朝鲜族长鼓在舞蹈《长鼓情》中的运用。全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在分析道具运用的同时了解长鼓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符号性;其次,分析独舞作品《长鼓情》在各个舞段是如何
学位
2019年底,新冠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始爆发,疫情很快蔓延至全国甚至全球,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中央下达“封城令”。武汉封城期间,社交媒体空间第一时间汇集了多元的社会声音,呈现了一个与传统媒体话语中不同的武汉“封城”景象,对社交媒体中武汉“封城”集体记忆的分析有助于呈现更加完整的记忆面貌。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引入语料库分析,结合集体记忆相关理论,以武汉“封城”时期的微博发帖为研究对象,探析
学位
媒介影像对城市形象的表征和塑造由来已久。新媒体时代下,抖音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路径。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提升了厦门的热度和关注度。因此,本研究以抖音作为主要研究平台,选取“#厦门”话题中点赞量排名前200的短视频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短视频对厦门城市形象的塑造特点,以进一步探讨短视频对厦门城市形象的塑造意义。本文共分成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相关文献综述
学位
针对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对高吸能抗冲击构件的需求,具备超高吸能特性的力学超材料被广泛研究,主要包括晶格、板格、三周期极小曲面和仿生超材料。吸能的力学超材料通常具有极其复杂的空间结构,传统制造工艺难以成形。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基于离散切片、逐层堆积的原理对构件进行快速成形,具有较高制造自由度,上述技术特点使其成为制造具有复杂微结构吸能的力学超材料的
期刊
近年来,由于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用户社交媒体使用压力进一步加大,加之新型社交媒体对用户的吸引,用户社交媒体转移行为进一步增加。在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用户社交媒体“持续性”使用的研究较多,但少有研究聚焦于用户的社交媒体不使用现象及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转移行为。本文探究青年群体的微信朋友圈转移行为,从用户媒介使用现状出发探讨技术与人的关系,拓宽用户行为研究的视野,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借助扎根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