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论语》英译中的“杂合”特征解读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合”一词起源于17世纪,最先被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随后逐步发展至语言学、文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霍米巴巴将这一术语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并使其成为后殖民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后殖民主义中的杂合概念有利于削减文化霸权,推进文化平等交流,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杂合概念也逐渐成为译界的热门话题。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翻译杂合问题做过系统研究的学者尚且不多,而杂合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本身因素与译文中杂合现象间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况且,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辜鸿铭的《论语》译本乃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的典范,很少有人涉及其译本的杂合特征。本论文以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分析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杂合特征,进一步探讨译者创造杂合译本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意义。论文第一章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杂合以及辜鸿铭《论语》英译的研究;第二章分析了杂合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探讨了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杂合特征。研究发现,在语言文化层面,辜鸿铭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文化类比法,努力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使汉语与英语文化成分融合在一起;在文学层面,一方面体现了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散文特征,但辜鸿铭也保留了具有中国特有的散文模式。分析表明,这些层面的杂合现象都是译者有意识地选择,而他杂合的文化身份是导致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辜鸿铭译本的杂合现象旨在实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良苦用心。
其他文献
就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疗效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采访了金实教授.金实教授认为,注重整体观念,正确辨证施治,确保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得以延续的保证;辨证与辨病
以青稞酶解液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起始pH、发酵温度、益生菌接种量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并以发酵酸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益生菌发酵青稞饮料的发
以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为目的,研究了电催化氧化法降解炼油厂二级出水CODCr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电催化氧化法可在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中降解CODCr.当废水处理后ρ(CODCr)小于3
以6个品种的梨果实为原料,分别榨汁后接入酿酒酵母发酵制成梨酒。对6种梨酒的理化指标、有机酸含量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等20项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与聚类分
这篇论文以外贸语篇为语料,以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用认知理论分析方法对外贸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分析。外贸语篇是个有特点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语篇,尤其是从认知的角
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用激励手法,激发鼓励人的需求动机,从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聪明才智,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激励艺术对企业
周仲瑛教授为著名中医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学验俱丰,在临床上明晰辨证,擅治疑难杂病,兹择周师临床验案5则介绍于后,以供同道研习.
用中医理论阐述了耳与肾等内脏的生理联系,从病理上阐述了祖国医学对耳鸣耳聋的认识、施治及个人经验,并论述了现代医学对耳与肾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