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观念中的法律思想

来源 :彭双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诞生是法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将法哲学主题从自然到历史的转场推向了极致,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创立,对当今世界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更侧重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角度进行阐释,即围绕法律的经济基础问题阐述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本研究则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进行分析更加重要。历史唯物主义绝非仅仅是将唯物主义原则用于分析历史那么简单,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正是用历史观念限定了“唯物”的语义,历史观念也是区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标志性范畴。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历史观念的思想史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实质,并进而探讨其对马克思法律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法学意识的启示。本文除引论、结论两部分外,共分为五部分。引论:交待研究主题;就马克思对“从自然到历史”这一法哲学主题转向之推进作出预备性说明;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的研究进路和方法。第一部分:思想史的背景。这一部分对西方法哲学理论主题的变迁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马克思历史观念形成的思想史背景。西方法哲学的研究,始终是围绕自然与历史这个本体性问题。在古典时期,自然乃是万物之母,是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与自然相对的历史则是臣服于自然,法的正当性也理所应当归于自然。到了中世纪,神成了万物的主宰,自然与历史都被降格,成了神的臣仆,法哲学此时也沾染上了神意色彩。近代以降,自然不再作为标准,而仅仅保留“原初”含义,人逐渐出场,成为近代法哲学关注的主体,自然向历史的转场开始明晰,到了19世纪,德国甚至出现一批专门研究历史的法哲学家。第二部分:青年马克思历史观念中的法律思想。自然与历史的对立最终因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以彻底终结。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展开了对历史的追问和对法律的思考,本部分即具体阐述青年马克思历史观念中的法律思想。马克思的历史观念自其“博士论文”阶段便开始萌芽,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借用物理概念“原子偏斜”喻指了人的自由。《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则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苦恼的疑问”和“物质利益难题”,批判了普鲁士当局只着眼于阶级利益,从而显现了其人民立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期间,马克思更是直接背离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颠倒了黑格尔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理论,并借助神学概念“异化”批判了市民社会的“吃人”本质。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正式形成,其历史观念成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观念。完成了对马克思历史观念形成过程的叙述,本部分便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观念,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和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的概念及其属性。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指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历史的活动场域是实践,历史的进程呈现发展趋势,并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与“物”实现了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统一也是法哲学理论中“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吸收自然,成为本体论意义的存在。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法律。本部分主要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法律思想进行论述。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史前时期”和“真正史”的对立,此对立直接指明了法律的非历史性和历史性。法律的非历史性是法律在“史前时期”呈现的异己状态,是应该被扬弃的存在,而此扬弃真正说明的则是法律的历史性,即“真正史”状态下的法律,也即重构后的法律。第五部分:走向历史的法律。历史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因而对法的追问,也就演变为对历史的追问,法和法律应走向历史。本部分基于马克思历史观念的真正内涵,阐述法律的历史本质。“真正历史”下的法律具有两大典型特点:人民意志性和普遍适用性,并以实现人之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其价值导向。在此意义上,法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即在法律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最后的“结论”中,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念对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反映了人们的真正愿望,既是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南,也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安排。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自2013年被提出后逐渐由倡议变为现实,离不开沿线各国的积极参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需要加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方向继续发展。鉴古才能知今,“一带一路”建设蕴藏着古丝绸之路的优良精神与气魄,而唐宋时期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最具转折意义的朝代,加强对唐宋时期的涉外贸易规则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古代经验与教训。唐宋时期的中国凭借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政策曾一度成为亚洲对外经
学位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国家维护司法正义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司法救济手段,在近现代国家的司法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随着《法律援助法》的颁布,法律援助体系逐步建成,但是,刑事司法领域仍面临着律师辩护率低下与辩护效果不佳的困境。回顾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历程,我国在民国时期就曾设立公设辩护人制度作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人拟对民国时期公设辩护人制度予以系统研究,为我国当今刑事法律援助
学位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健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不但影响到公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关联到环境资源自身的生态环境作用。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能够有效界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自然环境损害水平、逻辑关系、责任主体,可以进一步明确环保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花费、损害赔偿费用等。这也是环境诉讼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技术基础和证据支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
学位
《名公书判清明集》(后面简称为《清明集》)为宋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司法实务判案汇编,主要辑录了南宋朱熹、刘克庄、范应铃等二十八人在做官期间所作实判,是研究南宋中后期司法审判活动的珍贵史料。历来对《清明集》的研究者众多,本文试图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来研究南宋的“细事”书判,通过对南宋细事书判的分析,发现在审判过程中司法官在很多时候并不直接引用法律条文,而大量援引儒家经典。这种现象让笔者思考:司法官究竟是
学位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关键,在民事诉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定制度又在证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修改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仍然对证据方面有较多关注,其中鉴定制度占据了八分之一的篇幅,理论上对此也是热议不断,只是以往的文献更多关注在鉴定结论上,而忽视了法官对当事人鉴定申请的审查。当事人主义的蓬勃发展,并不意味着法官对鉴定申请审查权的放弃,只是一方面因为法律规范的粗疏致使审
学位
<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一、拓展绩效目标范围一是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预算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根据政府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等,全面设置部门和单位
期刊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监察院在成立后推行分区监察的地方制度,在监察区设立监察使署,派遣监察使代表中央行使监察权。监察使对监察区内公职人员拥有弹劾纠举、视察、调查、建议和收受人民书状的权力。本论文试图从制度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分区监察制度进行考察,全文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对《监察院公报》、《监察院工作报
学位
训诫,作为一种较为柔性的执法手段,因其多样化的规制功能和模式而受到公安机关“欢迎”,在行政执法实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当下政府管理工作在实际中纷繁复杂的行政任务和相对紧缺的行政资源之间的矛盾。由于在目前的制度下没有对公安机关实施训诫行为范围进行规制的具体法律法规,训诫也存在着属性无法确定的困厄。在各个行政管理的领域与各地规范性文件中,对于训诫制度的规定和设定都不尽相同,无法建立具备统一标准
学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涉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具体而言,既对内领导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遵守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又对外领导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领导全国普法行动,培育公民法治素养。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领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政治领导、组织领导以及思想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法规,是推进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
学位
在后疫情时期的大背景下,全球化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和障碍,与此同时,远程办公协作可能成为数字经济新的“超级驱动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管类文本《建设更好的团队:创建数字时代的胜利之队》主要介绍了虚拟团队的建设法则,以帮助其在当前的疫情时代实现蓬勃发展。本文以《建设更好的团队:创建数字时代的胜利之队》第七章作为翻译实践文本。译者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结合所节选文本的特征,在应对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