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在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特征又显著的体现在语义上。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空间隐喻把空间关系意义投射到其他非空间语域,来表达非空间概念。本文是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选定现代汉语“里”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空间语义的隐喻化,多义性以及语法化所做的个案研究。
西方以往对于空间语义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包括隐喻理论,意象图式以及多义性,而汉语言学者则集中在具体空间词语义的历时变化。本文目的是通过结合西方隐喻理论与现代汉语语言事实,分析空间词“里”背后的隐喻机制,解释“里”的多义性现象,从而丰富隐喻理论的运用。通过比较不同空间词之间的混用情况,试图帮助语言学习者辨别不同空间词在具体语义上的微妙差异。
本文首先采用Lakoff& 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来分析现代汉语空间词“里”的隐喻形成机制,也就是容器隐喻。第二,在汉语中像“里”以及其他较活跃的空间词,不仅有其本身的空间意义,而且很多发生各种形式的语法化,本文从划分语义的角度尝试性总结了空间词“里”的意义集合。第三,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不同的空间词分别有其相对应的意象图式,但是在汉语中,不同空间词却常常发生互换情况。通过语义比较发现,这些空间词在被识解过程中受人们主观性的影响,在语义上大有不同。
本文取得的成果在于首先试图揭示隐喻性是语义发生转变的基础,通过隐喻化词获得多义性,并且逐步从具体的空间实义转化为虚指,最终被语法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空间隐喻意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语法意义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语法化。其次是通分析“里”与其他空间词的互换情况,理清它们之前的语义关系和差别。通过视角变化等方面分析出这些现象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