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中表达感情的词汇,除了表达感情的形容词、形容动词和动词外,还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例如、发出声音的笑声用「げらげら」,微笑时用「にこにこ」这样一些词来表达。这种表示人和事物的声音或状态的词叫做“拟声词”或“拟态词”。这些拟声拟态词在语义上有微妙的差异,构成了日语在感情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拟声拟态词的这种可以表达感情的独特性,它被大量用于文学创作,通过对景物或人物声音、动作、表情、神态等的细微刻画,不但能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特征,为故事情节营造环境氛围,还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等各方面特征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者根据自己1918年赴伊豆半岛旅行的经历和体验写成,描述了性格孤僻的高中生川岛在去伊豆的旅途中,遇到了巡回演出的小舞女一家,经过这一家人几天的相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的故事。小说篇幅不长,其中使用了大量拟声拟态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伊豆半岛美丽的自然风光,仿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作者对小舞女一家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将小舞女“薰子”的容貌、发型、言谈举止及性格特征描绘的生动传神,受到了日本、中国甚至是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本文对《伊豆的舞女》的三个中文译本(高慧勤、叶渭渠、林少华)中的拟声拟态词的译法进行对比讨论,旨在总结文学翻译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要领及其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择《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的理由、三种译本的相关信息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二部分是本论,主要分为拟声词的翻译和拟态词的翻译两个方面,其中拟态词的数量较多,内容量较大,分两章展开论述。[1]第一章是拟声词的翻译。拟声词的翻译将从描写非生命体的声音和有生命体的声音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2]第二章是拟态词的翻译(1)。这部分主要分析描写非生命体的状态、人的心理状态、有生命体的状态的拟态词。[3]第三章是拟态词的翻译(2)。这部分主要分析描写有生命体的动作样态的拟态词。最后一部分是总结。通过对《伊豆的舞女》三种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对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总结如下:高慧勤译本语言通俗易懂,但语言风格稍显繁琐冗长,且个别地方存在漏译的现象;叶渭渠译本语言流畅通顺,简洁明了,用词贴切,很好保存了原文的风貌。林少华译本中擅用成语,文采华丽,拟声词的翻译最为出色,但拟态词的有些译法脱离原文,有自我发挥之嫌。通过对三个译本的研究分析,本文总结出翻译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四个要领。(1)应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日语拟声词;(2)应尽量用与日语拟声词发音相近、结构相似的汉语词翻译;(3)应使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模拟地翻译日语拟态词;(4)应把握中日拟声拟态词的数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