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在于能否在农村建立起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正规金融缺失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正规金融体系则存在着金融抑制的情况。而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经历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化,非正规金融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从社会网络结构变化角度入手研究这一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了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对S省某农村150份调查所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logit模型研究后乡土社会下非正规金融的新特点。文章研究结论是,后乡土社会中非正规金融的动机从互相帮助变为盈利;非正规金融发生时,行为双方的身份从原本差序格局中的一部分变为两个独立的个人,放贷者对借贷者社会网络的状况考虑降低而更多开始考虑借贷者实际的承担能力和借款动机。实证结果说明,农户自身家庭状况指标比较大地影响了农户非正规金融资源可得性,同时在农户的社会网络指标中往来支出比和网络异质性对农户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影响为正相关而且相当显著,强关系网络规模甚至出现了负相关关系。这就说明后乡土社会下社会资源在社会网络中的分配秩序发生了改变。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论和实证分析结果为如何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针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农户自身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