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以下简称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两种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1年3月所行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共63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图片。患者年龄3-80岁。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因:外伤37例;肿瘤1例;不稳定疤痕2例;慢性骨髓炎并溃疡6例,并窦道形成15例;慢性溃疡2例。创面均合并骨、关节和(或)肌腱外露。48例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穿支筋膜蒂组)修复的创面位于小腿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19例,跟踝区22例,足背区4例,皮瓣旋转点位于内踝尖上3-14cm,其中旋转点<9cm皮瓣32例,旋转点≥9cm皮瓣16例,皮瓣大小5cmx4cm-18cmx9cm。15例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穿支蒂组)修复的创面位于小腿上段1例,中段1例,下段10例,跟踝区3例。旋转点位于内踝尖上5-25cm,旋转点<9cm皮瓣3例,旋转点≥9cm皮瓣12例,皮瓣大小4.5cmx40cm~13.5cmx8cm。根据皮瓣成活情况将皮瓣分为无并发症(完全成活)皮瓣、主要并发症(部分坏死)皮瓣和次要并发症(包括边缘坏死和表皮坏死)皮瓣三类。使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穿支筋膜蒂组48例皮瓣,完全成活37例;部分坏死5例,1例二期缝合、3例植皮、1例另行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边缘坏死2例,二期缝合后创面愈合;表皮坏死4例,换药后愈合。穿支蒂组15例皮瓣,完全成活9例;部分坏死3例,1例植皮、2例另行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边缘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创面愈合;表皮坏死2例,换药后愈合。术后患者随访2周~52个月,平均5个月。穿支筋膜蒂组皮瓣蒂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猫耳”及臃肿畸形(4例交腿皮瓣除外);穿支蒂组皮瓣蒂部均无“猫耳”及臃肿畸形,外形较佳。穿支筋膜蒂组的主要并发症率(10.4%)、次要并发症率(12.5%)和总并发症率(22.9%)均低于穿支蒂组相应指标(20.0%,20.0%和4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蒂组和穿支筋膜蒂组旋转点≥9cm皮瓣的主要并发症率分别为16.7%和6.3%、次要并发症率分别为16.7%和6.3%、总并发症率分别为33.3%和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点≥9cm皮瓣的构成比穿支蒂组(80%)大于穿支筋膜蒂组(33.3%),(P<0.05)。结论: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筋膜蒂皮瓣与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比较,前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倾向较低;后者外形较美观,当旋转点位于内踝尖上9cm及以上时,建议优先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