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问题是中外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产生于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先秦儒家高扬生命的大旗,以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以重生贵生、知命安死、重视道义等为特征的生死观,为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形成及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丰富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关于生死的深刻见解,对解决当代人的生命困惑、生存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先秦儒家立足于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注重现实人生,将人之生死问题与现实人伦日用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带有浓厚现实关怀色彩的生死智慧。先秦儒家的生死观具有生死命定的必然性、贵生恶死的现实性及守死善道的超越性等特点。其以"未知生,焉知死"为入世前提:其重生贵生的生命态度包含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知"道"乐"道"两层内涵。生命不可逆转,珍爱生命是人生之根本。孔孟荀皆强调人之生最为贵,反对无意义的牺牲,并十分重视养生之道。先秦儒家知晓并把握天道及人道,以弘扬道义为己任,尊德乐义、求道安仁,彰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其知命安死的死亡态度包含着知命顺命和安死而不惧死两层内涵。人之命具有某种规律性,具有必然性和不可违抗性。先秦儒家对"命"有着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即使面对命的无可奈何性,他们亦保持着一种理智态度,虽然要知命顺命不违命,却也不会默默的听天由命、听之任之,而是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积极自觉的能动性。先秦儒家对死亡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顺然态度,主张生则乐生,死则安死,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对道的求索中,以精神修养和价值追求达到了安死而不患死的境界。不同于道家由死观生的方式,先秦儒家立足现实人生,由生观死,更加注重生时的所作所为。先秦儒家主张以礼事生死。其以礼事生主要表现在以礼修身,主要是个人的修身养德、提升教养、完善生命方面;以礼待人,主要是以礼事亲、以礼交友、以礼事君方面;以礼治国,主要是提倡德治、争取民心、选贤举能方面。其以礼事死主要表现在对人死后的丧葬祭祀的处置上,在服丧、埋葬、祭祀中皆体现了丰富的礼制教化内涵。此外,先秦儒家以礼事生死的背后具有明显的功能指向,主要指道德教化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功用。面对有限的生命,先秦儒家探寻出一系列超越生死的方式,如立德立功立言、子孙嗣续、与天地合一等,并力图通过反省内求及格物外求等诸种形式的努力,实现对生死的超越。先秦儒家的生死观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其现代价值的发挥。先秦儒家丰富深厚的生死智慧,对于引导现代社会生死学的发展以及引导现代人理性认知生命与死亡、提高生活品质、安顿人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