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搜集在湖北省中医院就诊且行中医治疗的胃腺癌患者资料,进行生存时间统计,对各组的性别、年龄、年龄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首发症状、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法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胃腺癌的各中医证型在上述相关背景下的分布特点,以及胃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自2012.12至2017.01在我院住院期间经中医治疗的胃腺癌患者1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年龄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首发症状、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手术方式、治疗方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证型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既往史、首发症状、发病病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各组的分布特点;采用乘积极限法对性别、年龄、年龄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首发症状、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法对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根治术及中西结合治疗进行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结果:1、背景分析:对107例患者背景分析,男女比例为2.69:1,女性人数为29人,总存活率为17.24%;男性人数为78人,存活率为21.79%。最小的发病年龄是28岁,最大的发病年龄为86岁,平均发病的年龄是58.68±12.12岁,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集中发病年龄在45~75岁年龄组,占比81.31%。有吸烟史和有饮酒史组各有15例。既往明确有慢性病组共计55例(51.4%),其中高血压病16例(15.0%),冠心病5例(4.67%),乙肝和/或血吸虫肝6例(5.60%),胆囊相关疾病7例(6.54%),胃炎和或胃溃疡13例(12.15%),有至少两种以上类型疾病8例(7.47%)。首发症状以体检发现的为12例(11.20%),梗阻症状10例(9.34%),腹胀21例(19.62%),腹痛42例(39.25%),消瘦7例(6.54%),黑便、便血9例(8.41%),呕吐、呕血3例(2.80%),穿孔3例(2.80%)。发病部位发生于贲门、胃底18例(16.82%),胃体14例(13.08%),胃幽门部64例(59.81%),残胃11例(10.28%)。分化程度分析,高分化2例(1.9%),中分化30例(28.3%),低分化58例(54.7%),未分化17例(15.0%)。分期分析,Ⅰ期5例(4.7%),Ⅱ期16例(15.1%),Ⅲ期53例(50.0%),Ⅳ期33例(30.2%)。既往史与首发症状,既往史与发病部位,首发症状与发病部位间存在相关性(P<0.05)。既往史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发病部位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2、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分布:肝气犯胃证6例(4例死亡),胃热伤阴证6例(3例死亡),脾胃虚弱证26例(20例死亡),痰湿凝结证33例(28例死亡),脾胃虚寒证11例(9例死亡),气血亏虚证25例(21例死亡)。分别根据存活状态、性别、年龄组、既往史、首发症状、发病部位、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统计。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及气血亏虚证死亡率在前3位;各证型总存活率均不高,尤其是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及胃热伤阴证。男性和女性都以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弱证及气血亏虚证较多见,痰湿凝结证均占首位。年轻组(35岁以下)分布于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及气血亏虚证;45~55及65~75年龄组在各证型均有分布,以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和气血亏虚证三个组别居多;55~65岁组主要分布在脾胃虚弱证及痰湿凝结证这两个证型组,高龄组(75岁以上)主要分布于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及气血亏虚证三个组别。高血压病组主要分布于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及气血亏虚证组中;冠心病组分布于脾胃虚弱证和气血亏虚证两组中;乙肝和/或血吸虫病组在各证型组中均有分布;胆囊相关性疾病组除胃热伤阴证组别外,其他证型组中均有;胃炎和/胃溃疡组除脾胃虚寒证组外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脾胃虚弱证和气血亏虚证两组。首发症状出现比例依次顺序:肝气犯胃证组:梗阻,腹痛>腹胀,无症状;胃热伤阴证组:腹痛>无症状>腹胀;脾胃虚弱证组:腹痛>腹胀>消瘦>无症状,黑便、便血,穿孔>梗阻;痰湿凝结证组:腹痛>腹胀>梗阻>消瘦,无症状>黑便、便血;脾胃虚寒证组:腹痛>无症状>呕吐、呕血,穿孔;气血亏虚证组:腹痛>黑便、便血>腹胀>梗阻>无症状,呕吐、呕血>消瘦。各证型中除胃热伤阴证组外,主要以胃幽门部发病多主。各证型中发病部位出现比例依次顺序:肝气犯胃证组:胃幽门部>贲门、胃底,残胃;胃热伤阴证组:胃体>胃幽门部>残胃;脾胃虚弱证组:胃幽门部>残胃>贲门、胃底>胃体;痰湿凝结证组:胃幽门部>贲门、胃底>胃体;脾胃虚寒证组:胃幽门部>胃体>贲门、胃底;气血亏虚证组:胃幽门部>残胃>贲门、胃底>胃体。各证型中细胞分化程度出现比例依次顺序:肝气犯胃证组:低分化>中分化,未分化;胃热伤阴证组:中分化>低分化;脾胃虚弱证组:低分化>中分化,未分化;痰湿凝结证组:低分化>中分化>未分化>高分化;脾胃虚寒证组:低分化>中分化>未分化;气血亏虚证组:低分化>中分化>未分化>高分化。各证型中临床分期出现比例依次顺序:肝气犯胃证组:Ⅲ期>Ⅰ期;胃热伤阴证组:Ⅱ、Ⅲ期比例相当;脾胃虚弱证组:Ⅲ期>Ⅳ期>Ⅱ期;痰湿凝结证组:Ⅲ期>Ⅳ期>Ⅱ期>Ⅰ期;脾胃虚寒证组:Ⅳ期>Ⅲ期>Ⅰ,Ⅱ期;气血亏虚证组:Ⅲ期>Ⅳ期>Ⅱ期。3、生存分析:107例患者1年存活率为50.47%,3年存活率为28.97%,5年存活率为23.36%。平均存活时间为35.70±4.40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1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存活率逐渐下降。运用乘积极限法,对性别、年龄、年龄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乙肝和/或血吸虫肝、胃炎和/或胃溃疡、胆囊相关疾病)、首发症状、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中医证型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得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根治术及中西结合治疗为胃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将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肝病史、胃病史、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各中医证型、有无行根治术及有无行中西结合治疗纳入协变量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最后得出,饮酒史、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其中有饮酒史的患者更具有死亡风险,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及气血亏虚证的死亡风险更高。结论:1、胃癌的集中发病年龄在45~75岁之间。既往有高血压病、胃病史的患者占比最多。首发症状以腹痛多见腹胀次之。肿瘤发病部位以胃幽门部肿瘤最多。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多见,中分化次之,高分化最少见。临床分期以Ⅲ期及Ⅳ期多见。既往史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发病部位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2、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及气血亏虚证多见。男性和女性都以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弱证及气血亏虚证较多见,痰湿凝结证均占首位。脾胃虚弱证及痰湿凝结证的年龄跨度大,各年龄组均占高比率。腹痛、腹胀为各证型多见的首发症状。各证型中除胃热伤阴证以胃体多见外,其余证型多以胃幽门部发病为主。胃热伤阴证以中分化为主,其余证型以低分化为主。胃热伤阴证以Ⅱ期胃癌多见,脾胃虚寒证以Ⅳ期胃癌多见,余证型均以Ⅲ期胃癌多见。高血压病分布于脾胃虚弱证、痰湿凝结证及气血亏虚证中;冠心病分布于脾胃虚弱证和气血亏虚证中;乙肝和/或血吸虫病在各证型组中均有分布;胆囊相关性疾病除胃热伤阴证外,其他证型均有;胃炎和/胃溃疡病除脾胃虚寒证外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脾胃虚弱证和气血亏虚证。3、生存分析:1年存活率为50.47%,3年存活率为28.97%,5年存活率为23.36%。平均存活时间为35.70±4.40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1.00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存活率逐渐下降。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发病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中医证型、根治术和中西结合治疗为胃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其中有饮酒史的患者更具有死亡风险,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及气血亏虚证的死亡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