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木正三,1579年出生于武士家庭,曾参加过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一度出任过大阪的行政官员。1620年正三42岁时,出家为僧。著有《万民德用》《盲安杖》《破吉利支丹》《麓草分》等书以及《因果物语》《二人比丘尼》《念佛草纸》等文学作品。作为佛教禅宗信徒,正三以曹洞宗为主,也师从其他宗门,甚至儒学、神道教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不归属于任何宗门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思想体系。并创造了“二王禅”“果眼念佛”等独特修行方法,根据佛教中的“佛法即世法”论,发展出了自己的“劳动即佛行”主张,促进了佛教信仰世俗化。战前,铃木正三作为假名草纸的作者在文学史上为被小部分学者所认识。但令铃木正三在学界名声大震的契机源自佛教研究大师中村元1949年发表的《近世日本的批判精神》一文。之后,学界开始关注铃木正三,对他的研究也跨越文学,历史(幕府成立初期研究)、禅佛思想、职业伦理、经济伦理等众多领域。中村元在其文中对正三的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诸如正三反对武士殉死,利用西方合理主义方法(中村元自己评价)反驳基督教思想、用平民大众都懂的假名来撰写著作、对士农工商四民的日常劳动及修行方法的教诲,称赞其思想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精神;并根据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论,确信《万民德用》中的《四民日用》为日本历史中首次对职业伦理进行系统分析论述,并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独创性经典;指出佛教思想中同样存在与儒教类似甚至比儒教更先进更近代的世俗生活指导理论。中村元的正三论发表后,引来众多学者的批判。受到批判的中村元,其正三论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将《近世日本的批判精神》收入《中村元选集第七卷——近世日本的批判性精神——》时,中村元承认了正三思想整体的封建性,但自己只专注于介绍其先进部分,而这先进部分中主要包含了铃木正三的职业伦理。在正三职业伦理研究方面,另一位影响力巨大的人是山本七平。在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迅速蹿升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大背景下,山本七平于1979年发表了《日本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同样从韦伯提出的“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精神之关系”出发,认为正三的平等观、世俗意义上的宗教性伦理、以及勤勉精神的创造可与西方新教主义相媲美,评价铃木正三是“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或创始人”。此书迅速成为畅销书,并被译为中文和英文,销往海外。之后山本七平又发表多部著作,其正三的职业思想论说从未改变,学界对此的批判凤毛麟角,使得日本国内学界、民间,乃至国外都形成了铃木正三是“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或创始人”的印象。笔者在阅读过正三原著后认为,山本有过度演绎和评价正三职业伦理先进性之嫌。于是本文以铃木正三原著为依据,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韦伯理论思想,通过实证分析力图还原铃木正三职业伦理的原貌,修正其思想作用形象。本文第一章为更好地理解铃木正三的职业伦理,先简要介绍了其生平及各著作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第二章,以《万民德用》的《四民日用》为中心,辅以《盲安杖》、《麓草分》及拾遗集《驴鞍桥》、《反古集》对正三的职业伦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第三章,以山本七平关于铃木正三职业伦理的论说为重点,分别对中村元及山本的正三论进行了再探讨,以指出正三作为“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或创始人”的不妥之处,并得到了以下结论:首先中村元在受到众多批评后,改口承认铃木正三整体思想的封建性,并认为正三先进的职业伦理思想被扼杀,没有被社会实践。但其过度集中的先进性探讨使后世研究人员很容易忽略正三思想封建性的一面,事实上也造成了错误信息的传递。其次,山本七平比中村元更积极地推崇正三的职业伦理,认为其本质即为先进近代的思想代表,并被石田梅岩的石门心学一派所继承而传承至今。其主要论据平等观,圣俗不再分离(佛教思想世俗化),对职业的勤勉态度三点,分别存在以下问题:一、平等观。正三给予了四民平等的成佛机会,但并没有打破等级上下关系,相反要求民众必须无条件无怨言地服从上级;承认商业的作用,但并没有积极肯定利润所得和商人地位。二、圣俗不再分离。结合韦伯理论,指出正三思想和具有传统保守性质的路德的职业思想更为接近。山本将其与卡尔文主义比较,过高评价了其思想在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形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三、对职业的勤勉态度。在正三职业伦理被石田梅岩继承方面论据严重不足;勤勉精神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更不能就此将其定位为日本资本主义精神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