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国图志》一般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域外的史地著作,近年来研究《海国图志》的文章较多,但对其语言文字进行研究的似乎还没有。本文选取对外关系用语、新词语两个方面对《海国图志》的语言进行研究。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海国图志》相关问题、《海国图志》中的对外关系用语、《海国图志》中的新词语。 第一章介绍了魏源的相关情况,重点指出魏源主张今文经学,经世致用:描述了《海国图志》版本从五十回到六十回,最后再到一百回的变迁过程并对写作的年代问题也进行了探究。 第二章是对外关系用语研究。对外关系用语有如下特点:1)对中国以外的国家的称谓往往具有贬义,或者以其形象(如服饰、头发颜色等)等称呼外国,对外交往中所用语往往将外国视为臣民。相当一部分用语体现了对旧词语的附会和扭曲或对旧词语的涵义进行了引申;2)在解释西方(尤其欧美)先进的原因之时,用中国传统的“气运”、“五行”等来解释,并没有从人的素质、体制方面进行探究;3)魏源是“通经治世”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上的,这就注定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外关系用语上,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4)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等思想,就当时时代来讲,是比较超前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来自保守派地指责、鞭挞,魏源在为之立论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易经》、《论语》、《诗经》中寻找理论的根据,来说明“古已有之”:5)为使全民从内心不对“英夷”的武力畏惧,必须提出哲学上的依据,而魏源就是以“五行”学说,《易经》等来立论,以鼓舞士气。这有策略的问题,更是近代中国在遭受到西方冲击以后的自我调试和反映: 第三章是《海国图志》中的新词语研究。主要观点如下:1)《海国图志》中的新词主要是以音译为主。汉语在吸收外来新词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外来新词先是作为音译词被吸收,但随着人们对外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许多音译词就被意译词所取代了。其中,第一个过程,即开始基本上以音译词为主,体现了思想对语言的制约:思维方式与思想水平对语言符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第二个过程,则体现了语言对思想的功能:整理与表达的功能、存积与提示的功能;2)汉语文化的创造新词同造字一样具有强烈的归类倾向,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构词的整体观照的同化结果。这个过程除了思想对语言的制约之外,还有汉语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归类能力。这种归类能力是由汉语单音节语的特点以及汉字的文化建构功能所决定的;3)以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来看,《海国图志》中音译词与原来的语音差距甚大。这主要的原因是受汉语音节、洋泾浜英语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译者翻译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将一些音节省略未译;4)从《海国图志》来看,用汉字在记录外来新词的时候,汉字的使用开始是比较随意,只是拟音,最后由于汉字文化的整合作用,最终使新词用字得以定型。这些新词中所用的字一般倾向中性,但有些则体现了对事务的褒贬评价。还有这些记录外来新词的字一般选用构词能力较弱的字来承担,由于汉语书面语不实行分词连写,这样可以使读者易于释读;5)《海国图志》中最长的两个音译新词布力士顿阿付离墨阿付观特罗尔(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ontrol监督大臣)、占色腊阿付离律治阿付兰加司达(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代表英国国王的兰开斯特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淘汰的。这主要是汉语的节奏对外来新词的制约,汉语的节奏对外来新词词长的制约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