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原型批评视域下的阎连科小说研究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y2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文坛,阎连科是一位绕之不过的作家。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便对豫西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给予无限关注,坚守着为劳苦人写作的使命,为深受苦难的民众呐喊,向世人呈现了一幅幅沉重而惨烈的乡村苦难抗争图。在阎连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原型的影子,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将民间故事、传说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表达对社会的忧患,警醒世人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因此,通过民间原型这一微小的方面来剖析阎连科的小说创作,可以不断丰富对阎连科作品的研究,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民间原型在阎连科小说中的呈现形态,是重点论述的部分,主要分为三节:一是从主题原型的艺术化表达展开论述的,分别阐述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生活,在对“桃花源”社会的追寻中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毁于一旦;情爱主题中的“神女”原型演变为“二女一男”模式,表明作者想要追求的是两性和谐的局面以及女性独立的意识;对生命的言说: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对“生死轮回”观念的追求,虽没有直接描述三界六道的转换,但与生死轮回相关的善恶观念不断地呈现出来。二是民间想象原型的多元化表达。这一层次分为两部分:梦与现实的虚幻性和阴阳两界的魔幻交织,尽显阎连科独特的想象方式。三是民间原型结构模式的多样化表达。这一层次侧重于对经典的叙事模式“出发——变形——回归”模式和“大故事套小故事”模式的阐述,突显阎连科作品的奇特之处。第二章是对阎连科小说中民间原型的生成背景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乡土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论证作家作品中民间原型生成的原因,明确文学与阎连科生活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寻找民间原型的必要性。第三章是对阎连科小说中民间原型运用的意义的论述。阎连科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神实主义,民间原型的运用丰富了神实主义的内涵。民间原型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且可以激发作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激发本土审美意识。阎连科坚守着耙耧山脉这一方天地,忠实于心灵的呼唤,以作家的良知坚持着与原型相契合的写作路线,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进而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因此,以阎连科小说中的民间原型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对阎连科小说中的民间原型给予关照,可以探究民间原型的使用给阎连科的创作带来的有益之处及对文坛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论文在回顾中日两国国有林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两国当前国有林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念方针、行政体系、经营机制、财税制度以及法律保障等
由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牵头起草的《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14条细化了反垄断法在规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调整对象。但对于如何认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玄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话题,在当时的文化海洋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玄幻文学也凭借其混杂的文体风格、多元化的审美趣味等特点,成为当代
房间是一种封闭、隐秘、边缘性的私人生存空间,女性规避疏远公共空间而沉浮于历史舞台背后,二者兼具私密属性并会在一定层面暗合或发生必然关联,因此房间逐渐构成女性创作中
《河东记》是中晚唐时期薛渔思所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学术界对薛渔思《河东记》的成就与地位的认识总体上由忽视转为重视,但对《河东记》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深入,仍
本文以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作家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的作家全面的考论,展现该地区明代时期的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其发展轨迹。长久以来,文学创作就
苏轼书法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师古的一面。就师古的一面而言,他师法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人已为绝大多数书学者所认同,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关于苏轼书法是否师法徐浩的问题
刘庆邦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到现在已经37年有余。年过花甲的他依然终年笔耕不辍,屡创佳作。他长期驻扎在处于边疆的现实主义纯文学阵地,恪守着自己高“含心量”“贴着人物写
作为重要文体之一的序跋,流经千年来绵延的历史长河,在经过诸多文人墨客的丰富和完善之后,在王国维这里,步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王国维所作序跋有别于他人的序跋创作,不仅具
以声情为重要特征的词体,至清末获得了中兴之势。清季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于填词创作、词籍校勘、词学批评、词律研究诸方面成就卓著,在实现浙西、常州词派理论融合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