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中的民族问题与国族建构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由于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中国处在内乱外患之中,民族危机加深。许多来自内地,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便是在这种救亡图存的国族主义激励下,陆续进入西北考察,之后完成了大批论著。这些著作涉及西北社会的各个方面,涵盖内容丰富。其中关于西北民族问题、西北地区各民族与国家命运之关系的关注引人注目。  这些知识精英通过对西北民族矛盾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试图把西北地区塑造为中华民族所有的疆土,把西北各族群塑建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融合各族群进而建构国族。为唤起民众的国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做了积极努力。  本文以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为例,选取其中的17本,对作者考察背景、作者群职业身份、西北民族问题以及国族建构策略进行分析。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1.西北开发考察背景。主要包括国家危机下凸显的西北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的传播与政府的倡导。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由于民族主义的传播和政府的倡导考察家们纷纷赴西北考察。  2.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作者群研究。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作者群的统计以及作者群的身份研究。在作者群里面,有政府官员、高校教授、记者、实业家、作家等等,这些人职业与社会身份多有差异,但都能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踏上西行考察之路。  3.西北考察家记录的民族问题。包括军政势力与地方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矛盾的探索以及考察家们对西北民族认识的局限与不足四个方面。其中军政势力与地方社会方面以甘、宁、青、新四个空间段进行研究。通过对西北民族问题的描述以及对造成民族矛盾原因的分析,考察家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考察家个人的局限,不可避免会有对西北民族认知的错误。  4.西北考察行记与国族建构。主要包括西北少数民族主体的表述、国族建构策略及西北族群的再诠释三方面。首先,西北各少数民族主体普遍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其次,考察家们通过国族疆域化的策略,把西北这一位于华夏边缘的地区,塑造成中华民族固有的疆域和发源地。再次,通过对西北各族的族源等方面的再诠释,把西北各族塑造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表明,现代经济建设和
1949至1978年间,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着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时段。在此期间,国家在农村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的探索,并在某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民族特点鲜明。由于受到封建势力和宗教的影响,西藏社会长期处于较落后的状态。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
学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完全封闭,国与国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作用着。一个国家的制度或政府行政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当这些国家的基本理念相同时,影响
针对绿塘煤矿瓦斯含量高、瓦斯地质规律性较差的实际情况,基于区内7个主要可采煤层71个瓦斯样品测试结果,结合该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该区瓦斯赋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经历了
伊朗作为中东的地区大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举足轻重的地区影响。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宗教领导国家的法基赫制度指导着伊朗在波利云诡的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