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城乡聚落空间是县域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城乡聚落空间的变动能够映射出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历程。城乡聚落空间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县域城乡聚落空间的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是地域空间受城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探索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由表象到内在、由简单到复杂构建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分析框架,探究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规律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弥补现有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不足,为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在系统梳理城乡聚落空间的理论支撑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开展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内容以“格局一分异一机制一优化”为主线,结合县域尺度的实证分析,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中观,揭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路径。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背景、意义,界定研究对象,梳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与框架。第二章为国内外城乡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从研究的历史阶段和研究的内容体系两个视角对国内外城镇空间和乡村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与展望。第三章为城乡聚落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组织和城乡空间关系三方面构筑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主要介绍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具体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五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分布形态三方面分析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将城乡聚落划分为四种空间分布类型。第六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从规模和形态两方面探索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综合考虑空间分布、规模和形态三方面指标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七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驱动力因子,揭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第八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从城乡聚落空间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原则,构建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目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以上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为:(1)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分布集聚程度、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分布形态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县域城镇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向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南部五个高值中心和北部低值连片格局,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苏南地区分布均衡和苏北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特征,城镇聚落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从南向北递减的梯度特征。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向西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部两个高值中心和西部低值连片格局。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部高值连片和西北部低值连片格局,空间分布形态呈现环太湖地区均衡分布与沿海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特征,城乡聚落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特征。基于空间分布格局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四种类型:以张家港、昆山、常熟为代表的高密度均衡发展型;以如皋、泰兴、扬中为代表的中密度多核心分布型;以海门、姜堰、新沂、建湖等为代表的中密度首位城镇发展型;以沭阳等为代表的向心集中型首位城镇发展型。(2)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在规模和形态两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县域城镇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部高值集聚和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三大地区内部等级规模梯度变化特征,聚落形态呈现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县域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北部高值集聚和中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自东向西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减弱的态势,聚落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北-西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县域城乡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北高值集聚和中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增强的态势,聚落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3)综合城乡聚落空间分布、规模和形态三方面内容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五种类型:高密度大规模城乡一体化发展型、中密度中规模较高水平城乡均衡发展型、高密度小规模首位城镇空间均衡发展型、低密度中规模首位城镇空间非均衡发展型、低密度小规模较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型。(4)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组成的,包括自然条件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驱动、交通发展的支撑和政府的规划调控。综合作用力导致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不同阶段外部条件所起的作用迥异。(5)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存在规模结构不平衡、空间布局不均衡、交通网络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基于系统性原则、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相统一原则和城乡一体化原则等空间优化原则,制定从城乡整体规划入手,重构城乡聚落体系;遵循城乡共建共享,构建聚落体系空间交通网络;实现城乡要素的统筹发展等空间优化的目标,提出合理有序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加强城乡聚落发展的空间分类指导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等空间优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