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术前实施抗血小板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 CABG)患者围术期使用抗纤溶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制定围术期此类患者血液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ighwire、CENTREN及其下属各临床注册试验数据中心等中外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至2010年的文献,收集关于术前实施抗血小板治疗的CABG患者,围术期使用抗纤溶治疗血液保护有效性方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项研究,共计72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实施抗血小板治疗的CABG患者围术期使用抗纤溶治疗相比与空白对照组平均出血量减少306.52ml(MD=-306.52,95%CI:-351.52、-261.52,P <0.00001),需要输血人数比例下降(OR=0.37,95%CI:0.26,0.51,P<0.00001),平均输血量减少(MD=-0.59,95%CI:-0.69,-0.50,P<0.00001),二次手术人数下降(OR=0.27,95%CI:0.09,0.78,P=0.02),血栓事件的发生率降低(OR=0.49,95%CI:0.25,0.97,P=0.04)。结论:证据表明,术前实施抗血小板治疗的CABG患者围术期合理使用抗纤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出血、输血量,及二次开胸手术的机率,并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目的:研究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与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预测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为完善术前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奠定基础;方法:选择行中高危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8例,分别于手术当日及术后24、48、72小时检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血栓前体蛋白(TpP)、P-选择素(CD62-P)及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通过围术期监测心电图、肌钙蛋白I(cTnI)判定心脏不良事件;并于术后随访一月;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与心脏不良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试者中39.1%的患者术前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浆分子标记物水平增高,其中以D=D增高的患者最多;分别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增高组与正常组之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术前D=D、CD62-P及TpP水平增高组对比正常组均有较高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尤其D=D与CD62-P增高与正常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4.085,P<0.001、χ~2=28.286,P<0.001);而3例TpP增高患者均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心梗)对比125例正常组20.8%的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显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增高是诱发心脏不良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表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增高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水平增高对于预测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血栓前状态与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相关,是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重要的促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