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变化,来培养更加合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关键即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对应相关的课程目标,就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此目标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较之另外两个教学目标而言,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落实。究其原因,没有科学的教学新理念的指引和缺乏恰当的实现路径是主要影响因素。 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新思潮,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ectman)提出,它主要是对人的美德以及发展潜力等积极的品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对传统心理学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的发展。这正好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不理想的问题解决提供了理念和方法上的借鉴。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拟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思想政治课模块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典型课例,来探究如何更好的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而对解决目前的教学困境给予一定的参考。本文力图在理论上能有所突破,拓宽理论研究视野,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使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全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研究创新和不足等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进行阐释。包括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之间的关系,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一致性等,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从多角度分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和意义。可行性包括:在理念上均体现以人为本,在功能上均重视发挥个性,在目标上均致力于培养个体幸福感;意义包括:有助于避免教师认知偏颇而不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教师能力因素而不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有助于避免升学压力而不能科学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有助于避免师生关系紧张而影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问题。 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四方面阐释了应用积极心理学实现高中政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路径:一是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树立积极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二是创设积极的主观体验,形成学习的积极情绪。具体包括利用时事热点趣味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两个方面。三是借鉴积极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具体措施包括: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在交流式教学中创设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给予生生交流的时空。四是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体验目标实现的成就感。包括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和侧重正面期待性激励性评价两个方面。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重要学科,是对普通人心理活动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对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进行指导的学科。积极的心理学以为,心理学不能只研究人的伤害和缺陷,还应该研究人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它不能只弥补和修复伤害和缺陷,还应该想办法发掘人的力量和潜能,心理学不是只关心健康和疾病,是对人类的快乐、幸福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试图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寻找新理念、拓宽新思路,从而提升学生情感认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