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青花瓷的创烧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成就,它不仅标志着陶瓷科技的革新,更是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例证。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元青花不仅销往中国南北各地的重要都会,更受到当时的国际睦邻的喜爱。要通过它们了解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面貌,必须对国内外发现的元青花进行考古学研究。
本文的第一章整理了元青花发现和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绍沿海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发现的元青花;第三章介绍国内出土元青花的具体情况,划分了消费地区和出土单位性质,进而探讨了国内外市场的区别以及元青花外销的性质;第四章尝试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元青花的生产分期。
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个:㈠就现状而言,国外出土和馆藏的元青花远多于国内,我们希望能理清元青花针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取向,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历史原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发现的元青花种类各有侧重,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元青花的销售有其明确的市场取向。销往中东地区的元青花主要是蒙元王朝与伊儿汗国之间政府活动的信物,但又不可避免地进入市场流通;㈡我们尝试对元青花的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在统计和分析国内发现元青花的过程中,确定元代同时生产大件和小件青花瓷,这两类器物各自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消费市场,需要在分期研究中区分对待:小件青花瓷的生产没有太大的转折,从产生到停烧的阶段内没有明显的变化。大件青花瓷的生产以伊儿汗国的灭亡(1335年)为界,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延佑元年到后至元元年(1314-1335),后一个阶段从后至元元年到至正十二年(1335-1352)。其中第一个阶段内有学者们做出了更细致的研究,可辨认出两个年代略有差距的组群,其分割点定在至治元年(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