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政策研究——以湖北陈场镇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前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日益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国内外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湖北省仙桃市陈场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农户的角度重点研究整理政策设计和实施模拟评价,试图为探索适合中部农村地区切实有效的整理政策提供素材和依据。   论文首先对现有国内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整理政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简要的评价与综述,明晰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创新点。   然后提出陈场镇农村居民点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存在用地粗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未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同时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用地矛盾要求政府积极应对,从而说明了整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必要性。   随后的政策设计是在总结各类政策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基础上,结合农户意愿和政府的财政约束制定出合理的整理政策和实施的时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2000年以后的建房高潮、历史传统和邻里关系的维系、农村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等原因,使得农户对于整理政策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与此同时镇区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镇政府受到很大的资金约束。因此在一般农村地区整理政策设计上以渐进归并为主,宅基地置换为辅。   最后是对所设计政策进行模拟评价,在选出模拟对象陶湾5组和确定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建房置地的规则后,分别推演了整理政策不实施和实施后陶湾5组人口和用地变化。结果表明:虽然采取的整理政策能够加快村民小组的消亡和用地整理速度,但在近期和中期仍然只有少量用地能够得到整理,只有到远期和远景时才能有足够的居民点用地能够得到整理。因此在2020年之前,建设用地的增加量仍会超过通过居民点用地整理所节约出的用地指标。国家制定的“挂钩政策”中所要求的用地“占补动态平衡”的目标在中部地区现阶段难以实现。
其他文献
小城镇发展推动下的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表现,“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小城镇足
天主教堂是山西近代较早出现的西方建筑类型。对山西北境教区天主教堂的研究揭示了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在晋北地区的传播过程,为我们研究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同区域、城市间,城市与乡村间受要素流动的影响而日益融合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改变着城市-区域的城乡地理格局。   城市-区域概念自
本研究以多伦路历史街区再开发为案例,以其空间生产的过程为分析内容,在对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各方力量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研究这些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对历史街区改造的
驳岸,是指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的稳固岸壁、保护堤岸的构筑物。驳岸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两者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状况的
本文通过对城市不同区位的机场形态分析,摸索城市边缘机场区域的形态特征走向,并在对欧洲八个国际机场区域的形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其主要的形态结构类型,形态单元尺度
建筑草图是建筑师开展设计的手段之一,也是记录设计过程、推敲设计的载体。对草图的阅读和研究能够让我们从中发掘许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是如何推敲设计,以及他们展开设计
流动人口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流动人口政策的转变,上海近450万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服务职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人口流动与城市适应的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选取上海
组群式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组合模式,具有功能复合、空间环境丰富等有利于城市活动发生的特质,逐渐成为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组群式商业综合体内各建筑之间的
利用地下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性化地下空间设计正在受到人们关注,克服地下环境缺陷,解决基本的视见问题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地下建筑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