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技术教育新探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r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让人与自然隔离,人与人变得陌生疏离,技术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今大学生是在技术生存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逐渐被技术所异化,生存遭遇技术困境。如何重建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引导大学生的技术化生存,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本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尝试对大学生技术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图为大学生技术教育提供参照。首先,本研究中的技术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性、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应用及其负面效应预防的教育。其次,本研究认为技术是人体的延伸。“以人为本”是人与技术和谐关系的逻辑基点、“技术价值观理论”是技术教育的理论支点、“知识建构”是在主体应用、体验基础上的经验整合。在此基础上自编大学生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且分为技术关注、技术评价、技术影响、技术依赖、技术伦理五个维度。对6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技术认知整体处于中下等水平。得分情况分别是:技术依赖(3.75)、技术关注(3.22)、技术影响(3.73)、技术评价(2.80)和技术伦理(2.77),说明研究对象的技术认知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2.大学生技术认知呈现人口学差异。大学生的技术认知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学历和专业上有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技术认知水平高于女大学生;城镇大学生的技术认知水平高于农村大学生;在学历方面,大学生的技术认知水平从高到低分别是硕博、本科和专科;理工科类大学生技术认知水平高于文科类大学生。3.大学生技术认知各维度呈现相关性。大学生的“技术关注”、“技术评价”、“技术影响”、“技术依赖”、“技术伦理”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研究对象的“技术关注”水平越高,其“技术评价”、“技术影响”、“技术依赖”、“技术伦理”水平也越高。4.大学生技术教育呈现被忽视的状态。高校较少开设技术教育相关课程,相关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忽视对大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再次,个案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技术教育缺失是源于对人的忽视,技术在个体生活世界中的“原生态”存在异化主体的危机。大学生与技术相处有心理压力。大学生将技术操作片面等价于技术教育。最后,本研究提出实施大学生技术教育的策略。第一,转变教育观、技术观;第二,建立大学生自我技术教育机制;第三,构建大学生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第四,创新大学生技术教育方法;第五,构建大学生技术教育平台;第六,建立大学生技术教育评价系统。
其他文献
马克思分工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与以往理论学家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既从哲学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价值的批判,又从现实的生活逻辑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分工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事实”。显然,马克思既反对以往的经济学家们无条件的为分工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也反对以往的空想学家们盲目的将分工视为否定性、不正当的存在。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分工理论,我们
南非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安德烈·布林克,以勇敢的反抗精神、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文坛。他的第一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作品《沙的想象》以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为背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南非白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家族几代女性的历史,以及克里斯汀从英国回归,最终决定留在南非的故事。本文尝试依托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南非女性在多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并剖析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