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人口分布研究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选题。而历来人们研究最多的是人口数量与规模,在全世界一些国家纷纷进入人口转变时期,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受到较多的关注。但随着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问题也显出了突出的重要性,大多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口出现过度聚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等城市病现象。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必然趋势,人口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分布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分布作为人口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急待拓展,在对城市人口分布的理论研究上当前较多的是人口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化在我国是当前社会、经济最关注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因此,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探索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可行且具备理论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城市人口分布的相关背景进行了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依托于城市空间的发展,同时人口的分布又是城市空间构建的基础,城市空间构建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为人口迁移服务。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地域的空间组织出现新的特点。城市的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造成许多城市面临中心城被全面包围,失去发展空间,许多城市不得不在离中心城不远的区域建造新城,为老的中心城发展另辟新径。同时。随着城市政府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城市管治理念的引入,政府对企业集团和个体的管理权限将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空间选择迁移的自由度增大。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超出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力,中心城区的住房、消费、娱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破坏城市生态;另一方面表现为离城市中心区外卫星城的建立,人口纷纷逃离中心城区迁移到郊区,这使中心城区空心化,中心老城区的商业逐渐退化,消费力、生产力不能满足城区的发展,政府也忽视对老城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革,产生大量的无业贫民区,同时卫星城区要满足人口的迁移,新城镇区不断的蔓延,占用大量土地;再就是表现人们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通勤距离拉大,造成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空气污染等。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分散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城市人口迁移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而且大大的增加了城市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人口的分布更具有不稳定性。再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5.03亿。按此速度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城镇人口达到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所以在这期间我国城市人口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人口结构上都是对城市构成很大的挑战,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融纳数量庞大的人口,就要对城市人口分布的模式进行选择。第二章城市空间与城市人口分布的理论研究。此部分(1)分析了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还分析了三大典型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城市空间的构建动力及空间要素的布局特点,其中单中心块聚式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的模式。(2)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情况。(3)分析了城市人口分布的理论研究情况,由于国外的城市化问题早在百年前就出现,所以国外的城市人口的问题研究较成熟。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是在近几十年才受到关注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对国外研究理论的引进方面,另外对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口郊区作了些实证研究。第三章城市空间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流动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把人口空间分布这个要素提出来单独研究其与其它的空间要素的影响关系,为方便叙述把除人口分布以外统称为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及组合既受到原有诸多城市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也在牵引其它空间要素的分布和重新组合。在经过充分调查和认真严肃思考的基础上,把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即(1)城市交通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城市交通主要是从交通方式的进步与交通通道的布局来影响人口分布。(2)城市产业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产业结构布局及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选址带来的就是就业岗位的布局,从而间接的引导人口的流向。(3)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经济社会提供服务的,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便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方便度也就成了人们安家定居必须考虑的因素。(4)城市住宅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住宅的选址与功能定位也影响人口的分布。(5)城市地貌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城市地貌影响城市建设的布局与走向,影响人们的出行。这几个方面基本能够涵盖城市空间对城市人口分布影响的主要方面,具备了作为一种理论系统分析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对成都市的城市空间与人口分布的实证分析。在第四章对成都的城市空间特征(交通、产业、基础设施、住宅、地貌)与人口分布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是对成都的城市空间与人口分布的数据分析,并对其评价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规律。第六章在前面的理论研究与对成都市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分布是高度相关的,城市空间是推进城市人口分布都市化的内在动力与表现形式,城市空间功能的完善促进城市人口区间流动。政府在城市空间的构建过程中是起主导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地方政府存在意识及利益的偏差,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城市政府就是所谓的“土地政府”,经营土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但土地的区位效应特别明显,政府则更多的重视中心城区或新开发区的发展,而忽视把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考虑,使城市空间发展失去平衡,存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主城区与次城区二元结构发展,城市空间没能起到引导人口分布的作用。19世纪末期美国出现城市危机就是在这样的城市空间机制下形成的,城市人口大量外逃,城市空心化,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也就是哪儿有人口,城市空间往哪儿发展,哪儿的人口对资源有发言权,城市空间就在哪儿优先发展,所以造成了空心城市、城市阶层分化、贫民窟的出现;但是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应由政府主导,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优化构造,用城市空间的构建去引导人口流动,西方国家为应付城市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政府对城市空间的重新构建进行干预,如住宅扶持计划、基础设施的再投入、交通的优化发展等,这样来消除、纠正城市空间的不平衡发展、阶层的分化、人口分布的畸形。政府在城市空间构建中也常常是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筑规划入手来决策。但实际上城市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城市空间对人口分布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公共的空间要素,如城市交通、城市产业、就医就学相关的公共设施等。城市空间以单中心的发展模式造成人口过度向心集中与长距离的通勤压力。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城市人口的分布。所以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要分散中心城功能,建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公共交通运输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利用快速公交(如快速巴士、轻轨列车、地铁)连接各中心区域,在各区域内部用常规公交系统方便人们的近距离的出行,这样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又有助于形成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实现人口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空间以及城市人口分布均是复杂的巨系统,研究二者之间的影响是个综合性的课题,涵盖了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交通运输工程学、城市管理学、系统科学、人口学、环境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因此必须用跨学科的方法加以研究工作。本文研究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变化和发展观点贯穿全文,是研究的核心指导思想,此外在研究中还采取以下的方法: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本文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准备对城市空间与城市人口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理性分析。二、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对城市空间与城市人口关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时点,而且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三、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成都的城市空间对城市人口分布影响作实证分析,实证研究中蕴含了规范研究,既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又服务于实践。在对人口分布的理论研究上当前较多的是人口郊区化、逆城市化,并且对城市空间优化也常常是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入手来研究,但实际上城市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城市空间对人口分布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公共的空间要素,如城市交通、城市产业、就医就学相关的公共设施等,本文探讨的就是人口分布是如何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目的就在对成都市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并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下,为优化成都市人口分布在城市空间构建上提出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