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蝇王》借鉴了《圣经》中的某些内容来展开情节并深化主题,通过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了人性中存在邪恶的主题,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伤疤,一个人类长久以来不敢面对却自以为是、自我欺骗的伤疤。而作为一名专注于思考人性和人生的作家,戈尔丁不仅仅是在抒写罪恶,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思考,和对灵魂救赎和神性信仰的渴望。 论文前言回顾了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蝇王》研究的主要观点和重要著作,为切入本课题的研究做准备。 论文主体部分首先论述了基督教文化中的罪与沉沦,以及《蝇王》文本与《圣经》的关联,由此看出基督教思想对作品的深刻影响。 接下来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沉沦的根本原因,包括人自身的原罪和幽暗意识,也包括人与他者的冲突。岛上的孩子们因恐惧而带来了忧虑,因忧虑而犯下了骄傲和情欲之罪,因无知而无视自身的邪恶,因自身的罪性而导致了人神关系的断裂和人与人关系的冲突,这也正是“荒岛乐园”最后沦为“屠场”的根源所在。 随后继续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分析孩子们自救的失败,从而引申出对他救的渴望,即呼唤灵魂救赎和神性回归。同时,联系戈尔丁其他的作品,分析作家的宗教意识以及作家创作的终极目的。 小说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更加认清了自己:人类远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人类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物化自我取代神性自我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精神和信仰的追求,来净化人类的心灵,消除世间的罪恶,成为了人性真正的归途。《蝇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依然有很深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