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腰段骨折一般指胸10至腰2节段的脊柱骨折,约一半以上的脊柱骨折位于该水平,是最常见的脊柱外伤之一。胸腰段作为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其上为活动度较小的胸椎,下为活动度较大的腰椎,肩背部的负重以及躯干活动的应力大都集中于此,故而胸腰段骨折的发病率较高。胸腰段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因而可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还可能伴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因此准确地把握不同病例的致伤机制和骨折类型,并及时的制定恰当有效地治疗方案,对减少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以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通对近20年来关于经伤椎和跨伤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详细的了解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以相关指标综合评价经伤椎和跨伤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2013年10月检索Medline(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OVID(奥维德数据库)、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等权威外文数据库,以及中文期刊网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periodical full text databa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维普(VIP)、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CACP)、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等中文数据库发表的所有关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和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献资料,并由2位评价者严格按照已制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对所有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再对纳入文献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Meta分析的结果。结果:最终共纳入6篇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包括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3篇。其中回顾性研究文献5篇,前瞻性研究文献1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3篇。所有文献共包括314例患者,其中经伤椎固定组包含158例患者,跨伤椎固定组包含156例患者。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回顾性研究文献4篇为高质量,1篇为低质量;1篇前瞻性研究文献为高质量。 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伤椎内固定组和跨伤椎内固定组在术后一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及矫正后凸畸形(Cobb角)方面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在末次随访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及矫正后凸畸形(Cobb角)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经伤椎固定组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可以有效地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并可以有效的纠正后凸畸形。因此根据临床手术适应证,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