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西部乡村地区受地形地貌和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对这些区域的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由于西部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户住房质量普遍不高、农户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地区长期不设防等都导致西部乡村地区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的洼地和同等灾害强度下的重灾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城乡防灾减灾和救灾是传统城乡规划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乡村地区受地形地貌和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对这些区域的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由于西部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户住房质量普遍不高、农户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地区长期不设防等都导致西部乡村地区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的洼地和同等灾害强度下的重灾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城乡防灾减灾和救灾是传统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估”以及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针对西部乡村灾后易发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显然要有别于平原地区,因而如何更科学、更适宜地开展西部灾害易发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具有空间韧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这正是本研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基于上述目标,从韧性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乡村聚落空间韧性的特征为切入点,结合灾后重建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重建现状,通过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韧性环境韧性、安全韧性、经济韧性、功能韧性以及网络韧性五个维度的分析研究,分别构建了县域空间韧性评价体系和乡村聚落空间韧性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空间句法等定量分析和评估方法,对县域和典型乡村聚落的空间韧性开展了空间韧性的综合评价。主要结论:(1)研究区县域空间韧性高低的分布受断裂构造影响较大,空间韧性大致也是被这一断裂构造所分割。按照1-5级,等级越高,韧性越高的分类方式来看,以永昌镇、安昌镇为代表的南部地区,4、5两个等级的空间韧性面积占比之和分别为50.84%和31.41%。而北部地区的青片乡1级面积占比高达45.84%,片口乡的2级等级面积占比也为43.16%。总体而言,南部地区的空间韧性高于北部地区。(2)南部地区海拔比北部地区高,地形更加平坦,5级面积占比最高的香泉乡占比高达44.7%,永安镇、通口镇等位于南部的乡镇第5等级面积占比也超过了40%。南部地区由于坡度较小、地形起伏度低,环境韧性相比较北部更高。(3)居民点距离灾害隐患点或者水系越近,受到灾害影响的可能性更高,远离灾害隐患点的地区的安全韧性更高。以桃龙藏族乡为代表的乡镇,虽然灾害隐患点多,但是居民们在之前就搬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远离了灾害点,如今整个乡镇中69.34%的地区都位于第4等级中。(4)经济影响力越高的地区,经济韧性越高。以北川新县城——永昌镇为首的乡镇,承担了县域中更多的职能,二、三产业更加发达,第5等级面积占比达到了100%。与之相邻的安昌镇第5等级面积占比也高达99.92%。而诸如青片乡、曲山镇等乡镇,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第1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00%和96.2%。(5)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来控制和优化灾害易发区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越丰富,地区的功能韧性越高。北川县域功能韧性普遍偏低,除了镇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只有住宅、道路和农田。青片乡76.6%的面积都处在第1等级,贯岭乡和墩上乡也有超过50%的地区处在第1等级。(6)一个冗余网络有多个连接起点和目的地的备选路径,会形成一个更有空间韧性的系统,高连通性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受到干扰后的恢复。北川县域87%的道路网络韧性都处在第3等级及以下,整体的网络韧性还有待提高。最后,基于县域及乡村聚落空间韧性差异性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县域空间尺度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尺度空间韧性的策略,具体包括科学的乡村聚落选址,优化乡村聚落内部道路网结构,完善乡村聚落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手段以及加强乡村地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
其他文献
文化更新作为传统村落的新形势,是现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策略,以文化为根基挖掘社会经济价值推动城市以及乡村的发展。依托于文化为背景的发展方式并非是最佳稳妥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但同时对城市或乡村的社会的发展与空间塑造等方面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而且也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和危机。传统村落作为村落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加禁不起实践过程中的“得与
近年来,生土材料由于其在室内环境中的温度调节特性以及对空气质量的益处,其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正在重新获得关注度和利用价值,试图将安全性和舒适性与可持续性的多个方面结合起来。生土材料属于典型的多孔介质,基于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多孔介质内热湿传递机理建立了生土墙体热湿传递耦合方程以及室内热湿平衡方程,通过建立此数学模型为后文对生土民居室内热湿环境的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完善川西北地区生土材料的热
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城市环境问题凸显,加之公众对城市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致使城市生态发展被重点关注,建设城市绿地,能助力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彰显各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及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兼具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效益,为了科学地理解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巨大服务,其生态系统
反复冻融循环导致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出现冻胀、融沉等冻融病害,对道路建设和安全运营造成危害。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冻胀、融沉病害是温度与水分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每年10月到次年2月,大气中冷能进入路基形成冻结锋面,路基内部水分在基质吸力与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向冻结锋面位置迁移,发生冰水相变,形成较多孔隙冰,体积增大,挤压周围土体,导致路基产生冻胀破坏。待冻结期结束后,路基中孔隙冰开始融化(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对于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来说,部分乡村缺乏稀缺的优势旅游资源,在现有的资源下难以达到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状态。将乡村现有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资源。挖掘乡村民族自信,使村民深刻的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指出的生态资源是乡村宝贵的财富,乡村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宝贵的文化印记,避免过度消耗的同时,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在迎接机遇的同时,过度的旅游开发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变化。故而,本研究立足于旅游开发效用下的传统村落,以具有旅游开发代表性的马尔康市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旅游开发介入前自然演变规律与旅游开发效用之后演变规律,探讨在旅游开发前后不同阶段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与成因差异,并挖掘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
生态用地对于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增加,使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张造成了生态用地的面积逐渐缩小,导致区域的生态环境受损。生态环境敏感性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生态敏感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指标,对区域规划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制定
一直以来,灾时的应对及灾后的处理都是医疗体系防灾减灾的研究重点,尽管认识到了灾难风险的重要性,但在以往研究中,很少有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影响医疗卫生设施有效配置的因素,尤其是缺少对于医疗设施资源规划平灾结合方面的相关论证。因此,本文将从平疫转换视角出发,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研究区域、直管区内固定医疗设施与潜在可转换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基本概况、医疗资源、医技水平及医疗卫生设施等的现状情况下,
目前焊接钢结构在桥梁、船舶、房建中被应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焊接结构时常会在自带的高强度焊接残余应力和各种外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纹,裂纹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抗腐蚀性甚至会导致结构失效,因此对焊接结构产生裂纹后焊接残余应力重分布规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内外针对裂纹扩展所致焊接残余应力重分布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实测数据。为此,本文利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线切割技术模拟裂纹扩展以
当RC框架遭遇地震荷载作用时,由于腐蚀、裂缝以及使用年限等因素导致混凝土框架损伤的累计往往容易发生破坏,震后大多数建筑并未完全发生倒塌,若将其推倒后重建,既对材料造成了浪费,又不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因此可对震损框架进行修复加固重新投入使用。目前已有学者针对震损加固的课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对梁、柱构件的加固,而对结构整体进行加固的方向还较少。整体加固可以改善RC框架抗侧刚度小、极限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