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中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敏感性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用地对于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增加,使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张造成了生态用地的面积逐渐缩小,导致区域的生态环境受损。生态环境敏感性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生态敏感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指标,对区域规划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涪江中上游为研究区域,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基本框架。借助ENVI和GIS平台,对涪江中上游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进行了合理分析。结合土地利用转变对涪江中上游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敏感性定性和定量评价,从而对该区域进行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得出如下结论:(1)在2000至2020年间,涪江中上游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整体显示为:区域内的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建设用地、林地与水域用地的面积大幅度的增加,未利用地的波动幅度不大。在涪江中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建设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在2000-2020年间,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涪江中上游各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有着较大分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未利用地单一动态度呈现负增长趋势,建设用地面积的动态度在2000-2020年间持续保持正向增长。耕地、林地、草地的波动幅度不大。涪江中上游的综合利用动态度基本处于平稳趋势,下辖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保持稳定。(2)通过对涪江中上游的土地利用转移分析得出,在区域内的土地转移类型中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出方式,其次为林地向耕地的转出。下辖的县(区、市)中,游仙区、涪城区与三台县的转出类型最多的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江油市和平武县的土地转移的过程中,林地向耕地的转出类型最为频繁。从土地利用转移的数量上看,涪江中上游转出的数量最多的为林地,再为涪城区、游仙区与三台县,该区域土地转移的转出过程中则为耕地的转出数量最大;而江油市与平武县则以林地的转出量最为频繁和广泛。(3)通过对涪江中上游的土地利用转移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升高,用地转移类型逐渐减少。在非敏感、低敏感性区域的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草地、林地转移成建设用地、水域用地、未利用地,在中度敏感性区域,建设用地、水域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转移数量逐渐减少。在高度和极度性敏感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林地之间的互相流转。
其他文献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来带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发展。但在实际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中应用PPP模式并不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不同,在改造项目中存在合作和协调等困难和问题。本文以促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PPP模式的应用和完善其合作协调机制为研究目的,运用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利益相关者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建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PPP模式利益相关主体冲突分析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修建不可避免穿越城市密集区,顶管法因其产生的沉降小、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得到了广泛推广,被用于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的开挖作业中。相同截面面积下矩形顶管相比于圆形顶管因其空间利用率更高,利用更加广泛。在顶管工程中顶力作为顶管前进的动力,是顶管工程的控制性因素,顶力预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背墙、管节的设计强度及千斤顶选型。顶管工程中顶力主要用于克服管节与土体间的侧
学位
本文提出一种具有两种不同工况运行模式的带喷射器的多蒸发器制冷系统,通过开关不同的阀门来实现单级喷射器的冷藏-冷冻工况工作模式和两级喷射器的空调-(冷藏-冷冻)工况工作模式,三维数值模拟比二维数值模拟更能真实的反映喷射器中的流动特性,并能解决一些二维数值模拟无法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三维CFD模拟研究了该系统中喷射器相关几何参数和辅助引射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具体工作和主要发现如下:首先,研究
学位
目前我国集中供热行业广泛采用动力集中式系统,但其存在系统无效能耗大、管网稳定性差、用户冷热不均等不足,而动力分布式多级泵输配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以泵代阀,按需分配”,能有效解决动力集中式系统的现存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动力分布式多级泵输配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及代入工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适用性、管网特性、水泵特性及工程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对比动力集中式系统与
学位
文化更新作为传统村落的新形势,是现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策略,以文化为根基挖掘社会经济价值推动城市以及乡村的发展。依托于文化为背景的发展方式并非是最佳稳妥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但同时对城市或乡村的社会的发展与空间塑造等方面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而且也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和危机。传统村落作为村落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加禁不起实践过程中的“得与
学位
近年来,生土材料由于其在室内环境中的温度调节特性以及对空气质量的益处,其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正在重新获得关注度和利用价值,试图将安全性和舒适性与可持续性的多个方面结合起来。生土材料属于典型的多孔介质,基于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多孔介质内热湿传递机理建立了生土墙体热湿传递耦合方程以及室内热湿平衡方程,通过建立此数学模型为后文对生土民居室内热湿环境的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完善川西北地区生土材料的热
学位
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城市环境问题凸显,加之公众对城市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致使城市生态发展被重点关注,建设城市绿地,能助力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彰显各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及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兼具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效益,为了科学地理解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巨大服务,其生态系统
学位
反复冻融循环导致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出现冻胀、融沉等冻融病害,对道路建设和安全运营造成危害。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冻胀、融沉病害是温度与水分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每年10月到次年2月,大气中冷能进入路基形成冻结锋面,路基内部水分在基质吸力与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向冻结锋面位置迁移,发生冰水相变,形成较多孔隙冰,体积增大,挤压周围土体,导致路基产生冻胀破坏。待冻结期结束后,路基中孔隙冰开始融化(
学位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对于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来说,部分乡村缺乏稀缺的优势旅游资源,在现有的资源下难以达到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状态。将乡村现有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资源。挖掘乡村民族自信,使村民深刻的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指出的生态资源是乡村宝贵的财富,乡村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宝贵的文化印记,避免过度消耗的同时,
学位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在迎接机遇的同时,过度的旅游开发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变化。故而,本研究立足于旅游开发效用下的传统村落,以具有旅游开发代表性的马尔康市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旅游开发介入前自然演变规律与旅游开发效用之后演变规律,探讨在旅游开发前后不同阶段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与成因差异,并挖掘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