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后,文学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报告文学,尤其是十七年报告文学作为文学战线的“轻骑兵”,最敏锐、最及时地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的巨变。此期的作品,普遍地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告文学迥然相异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广大作家,迅速地从战争年代着重于对战争题材、战争进程的报告,转向了祖国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感应生活,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这些报告文学因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贴近和真实反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报告文学自身也出现了小中兴的局面。十七年中国报告文学由早期对小说等虚构性文体结构形式的简单模仿,发展到以显示叙述者主体性为主脉的全景式结构和非线型结构,正是其不断挣脱作为别种文体附庸,争取自身独立的鲜明表征。希冀以叙述话语的主体性来强化报告文学文体规范之一的文化批判性,力求以文体的倾向性与虚构性文体的客观描述相区别,以此来显示文体的个性,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可以理解的。显然,20世纪末兴盛的报告文学非线型结构——尽管它有着许多新意,但它在力避一种倾向——诸如小说化的同时,又陷入了诸如论文式的困惑之中。这似乎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十七年报告文学,同样隐含着话语与问题的纠缠。如何认识与解决这一问题,答案就在叙述话语的研究。 本文拟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出发,以十年报告文学为背景,研究十七年报告文学的叙事话语,分析归纳十七年报告文学的叙事话语特点,由此进一步完善对叙事话语及其十七年那一特殊时期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具体来讲,这项研究着重以十七代报告文学为背景,立足文本,通过多作品的细读,核对叙事模式的归纳,力图通过阅读十七年保报告文学,归纳出十七年报告文学的叙事话语语境与当时的政治制导,叙事话语的典型塑造,叙事话语的依托载体。发掘十七年报告文学的特殊意义价值归纳出十七年报告文学叙事话语的主要特点,进而总结读个特点的审美价值。 从叙事话语角度来研究十七年报告文学,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叙事话语和十七年报告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那个时代文学的革命的叙事话语曾经长期统治现代中国并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革命过程本身也不断展示的某些特征,对整个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革命的政治文化曾经那么深地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政治血液和政治性格,革命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千丝万缕在原本有限的话语空间里,催生了十七年报告文学的小中兴。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上那段时期的话语特点,便能够较准确把握十七年报告文的全貌和准确含义,充分认识十七年报告文学史志性作用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