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nclair主张将共选理论作为语言描述的核心机制,其中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和语义韵都是共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动词作为英语动词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意义范畴的系动词在搭配行为和语义韵特征上存在差异,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本研究以英语本族语为参照,探讨不同类别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中copular verb+adj类联接下状态转变系动词BECOME,GET和GO的搭配行为和语义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本研究最后对上述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语母语语料库(Flob/Frown)以及WordSmith4.0.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首先,在英语本族语和中国学习者英语中,状态转变系动词在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和语义韵频率分布上都存在差异。其次,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少用GO+adj这一结构,而过多使用BECOME+adj的结构。在搭配词选择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搭配词的语义特征即在语义选择趋向上存在差异。再次,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区别状态转变系动词的搭配行为和语义韵特征上存在困难。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对语义选择趋向和语义韵的掌握程度有所增加。最后,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对英语掌握存在差异并受到母语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对英语教学和学习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首先,应该重视词语搭配以及语义韵教学。其次,通过近义词来释义的方法应该谨慎使用。最后,搭配和类联接应在教材和大纲编写中得到体现。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克服并加以改进。首先,语料的篇幅限制了研究范围。其次,语义韵的分类和描述尚缺乏现成的参考体系;最后,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我们只对V+adj的类联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没有对其他的补语成分加以研究,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就该将其他类联接的各个补语成分进行研究,以便把该研究推向更深、更广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