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ADSCs所具有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其对拟移植皮瓣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后皮瓣成活率、应用条件及作用机制,建立ADSCs促进皮瓣血管化的方法。方法:1、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制备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进行流式与分化实验鉴定。建立稳定的ADSCs的分离培养方法。2、ADSCs对BALB/c小鼠背部皮瓣预处理的实验: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在小鼠背部设计1cm×4cm随意皮瓣,将ADSCs预先注射到其中的3组拟形成皮瓣的皮下组织中,随后于注射2天(A组)、5天(B组)、7天(C组)后行皮瓣形成术,同时行即刻注射组(D组)及空白对照组(E组)的皮瓣形成术。在术后2周时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vWF免疫组化染色及VEGF测定,定量分析组织中微血管变化的情况。3、TNF-α培养后的ADSCs对小鼠背部皮瓣预处理的实验研究:选用BALB/c小鼠16只,并随机分成2组,A组为ADSCs与TNF-α共培养预处理组,B组为ADSCs预处理组。将ADSCs与TNF-α共培养24h,预先注射于A组鼠拟形成皮瓣的皮下组织;将ADSCs预先注射于B组鼠拟形成皮瓣的皮下组织。于注射2天后形成皮瓣,在术后2周时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vWF免疫组化染色及VEGF测定,定量分析组织中微血管变化的情况。结果:1、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ADSCs,大多数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传代后,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梭形似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大小形态较一致,呈鱼群样或旋涡状排列。流式鉴定显示:阳性表达CD29,CD44,CD73和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ABC),而不表达CD14,CD31,CD34,CD45和I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在条件培养基培养后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2、ADSCs对BALB/c小鼠背部随意皮瓣预处理的结果显示, A组皮瓣成活率为(38.250±6.671),B组皮瓣成活率为(21.000±2.878),C组皮瓣成活率为(30.000±3.891),D组皮瓣成活率为(51.500±6.347),E组皮瓣成活率为(34.500±4.175)。将预处理2天、5天、7天的实验组比较,预处理2天组皮瓣成活率较高(P<=0.01),再将预处理2天组与即刻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结果相比较,即刻注射组皮瓣成活率最高(P<=0.01)。vWF、VEGF检测结果基本与皮瓣成活面积变化趋势保持一致。3、经TNF-α处理后的ADSCs预处理组皮瓣成活率(86.125±5.330)较单纯ADSCs预处理组(39.375±5.370)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vWF、VEGF检测结果基本与皮瓣成活面积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结论:1、脂肪干细胞来源充足,细胞获得量大,体外增殖能力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ADSCs,经过传代培养获得状态好,形态均一,呈极性排列的ADSCs。经表面分子标记与诱导分化鉴定为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2、预先向正常组织内注射ADSCs后,分别于2天、5天、7天后行皮瓣成型,皮瓣成活率均小于即刻注射ADSCs,皮瓣局部微血管密度较即刻注射ADSCs组低,VEGF浓度与微血管密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提示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未得到预先的发挥,因此推测ADSCs发挥其生物学功能,需要一定的炎性微环境;3、ADSCs经过与炎性因子共培养后再对皮瓣行预处理,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ADSCs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得到发挥,皮瓣局部微血管密度增高,VEGF浓度高于对照组,提示ADSCs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需要一定的炎性刺激,其所处的微环境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皮瓣;脂肪干细胞;细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