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热带气旋灾害是其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对全行各业均有危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尤为严重。虽然热带气旋的影响时间不长,但它的破坏性却极强,热带气旋登陆导致大面积庄稼被破坏,使粮食减产。热带气旋灾害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但2020年东北地区先后受到“巴威”、“美莎克”、“海神”三个热带气旋的连续影响,且进入东北三省后大都转变为热带风暴或热带低压。东北地区是我国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热带气旋灾害是其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对全行各业均有危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尤为严重。虽然热带气旋的影响时间不长,但它的破坏性却极强,热带气旋登陆导致大面积庄稼被破坏,使粮食减产。热带气旋灾害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但2020年东北地区先后受到“巴威”、“美莎克”、“海神”三个热带气旋的连续影响,且进入东北三省后大都转变为热带风暴或热带低压。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秋粮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所以,探讨热带气旋对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1971-2020年东北三省气象站点数据、热带气旋资料、东北三省地区粮食产量及因热带气旋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受灾数据,运用Arc GIS软件、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拉格朗日插值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东北三省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热带气旋对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以及热带气旋灾害的预防对策,以期为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率、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的丰产稳产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71-2020年影响东北三省的热带气旋共23个,年均0.42个,20世纪70年代热带气旋个数最少,变异系数最大;21世纪10年代热带气旋个数最多,变异系数最小。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8月是热带气旋发生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正好是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的关键发育期,热带气旋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1971-2010年影响东北三省的热带气旋多数为热带低压级别,而进入21世纪10年代,发生次数增多,且多为辽宁东部和西热带风暴级别。热带气旋影响的路径主要以北向为主,其次为东北向。(2)以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日极大风速为指标,结合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几率和累积降水量分布,分析东北三省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风险强度等级分布,结果表明,辽宁南部吉林南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风险等级较高。(3)1971-2020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及各主要作物产量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P<0.001),各省因气候条件、技术水平等的差异,粮食及各主要作物单产的变化特征稍有不同。热带气旋对辽宁省、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次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热带气旋对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对水稻、大豆产量的影响相当,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程度稍大。1971-2000年间,相同等级的热带气旋对粮食及各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2001-2020年的。(4)受热带气旋影响风险等级高的地区,尤其是8月要对这些地区做提前做好防御对措,如加强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防御意识、增强农作物避灾抗灾能力、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措施,避开热带气旋期、因地制宜,优化农作物的生产区域布局等。
其他文献
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水稻(Oryza sativa)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产生大量的水稻副产物,如稻壳和稻秆等。由于稻壳生物炭中的SiO2含量达到80%以上,可作为制备白炭黑的原料;稻秆生物炭中SiO2含量达50%左右,但很少有研究从稻秆生物炭中提取制备白炭黑,为了利用好稻秆生物炭含硅较高的特性,为稻秆的资源化利用探索新的途径,本研究以稻壳和稻秆生物炭为原料,以稻壳生物炭为参照对象,探索稻秆生物炭
玉米/大豆间作是较为常见的种植方式之一,具有明显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的优势。前人对其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细菌多样性的群落结构,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四个供氮水平(N0=0kg hm-2、N1=180 kg hm-2、N2=240 kg hm-2、N3=300 kg hm-2),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玉米
我国已成为第三大产奶国,然而,作为一个高耗水的朝阳产业,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着高排污的巨大压力。其中,作为奶牛养殖场的重要区域,挤奶厅耗水问题极为严重,不仅排放量大,而且废水成分特殊,是一种高盐、高有机物的特殊养殖废水,致使其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已成为养殖废水治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如今,基于浮游植物净化的大薸处理技术已作为一种极具潜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技术逐渐崭露头角。该技术高效、低成本且
三嗪类除草剂嗪草酮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使用,作为一种传导选择性除草剂,其施入到土壤中,不仅会对目标植物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也会不可避免的对土壤中的非靶向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被作为模式生物用来评估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风险程度。本文以嗪草酮为目标污染物,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常用非靶生物-蚯蚓为研究对象,首先
税收征管现代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学者们围绕智慧税务建设、数字经济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效能以及税收征管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深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税收学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勇于为新征程上税收现代化事业鼓与呼的智慧与担当。展望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税收征管理论研究和创新、税收征管
乡村旅游对振兴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了农村产业架构,所以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热点。围头村是一个村庄,村里有着优异的自然资源以及充满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围头村开发旅游项目的先决条件。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围头村依照全区域景区化的开发标准,重点改善乡村旅游资源软、硬件设施的短板,围绕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周边配套建设,促进乡村旅游项
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及塑料农膜的普遍使用,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化合物作为增塑剂广泛应用于设施农业生产中,PAEs不断输入并在土壤中累积,最终导致包括东北黑土区在内的农田生态系统出现了一系列污染问题。土壤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代谢过程之一,碳代谢作为土壤碳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部农业生产区与西部草原放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是农业生产的边缘地带。农牧交错带地形复杂,作物分布零散、作物种植种类多,作物种植结构提取难度大,精准识别并掌握研究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的农牧业发展提供方向,有利于资源配置与合理优化,对制定合理的粮食政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遥感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的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我国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监察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制度,以法治化方式推进国家监察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对国家监察制度建设的领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监察理论的新境界,也为新时代我国国家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创建国家监察制度,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