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病程长,好复发,近年来呈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本病为癌前病变,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远远高于正常人。对于乳腺增生发生的机理和病因,目前尚无确切了解。现代医学认为与性激素失调及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与肝气郁结、痰凝血瘀、冲任失调有关。近十几年来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针灸疗法在治疗方面逐渐显现出重要作用。而穴位埋线法是将现代生物材料与针灸治疗相结合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目的:本课题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治疗前后大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乳腺增生病、预防乳腺癌的机理。方法:SD大鼠(均为雌性未孕)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穴位埋线对抗组、穴位埋线1疗程组、穴位埋线2疗程组。造模方法:采用雌孕激素联合造模法进行乳腺增生病理模型造模。大鼠后腿内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mg/kg/d,连续25d后改用黄体酮4mg/kg/d,连续5d。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时间、方法、剂量与模型动物组相同。于造模第30天,随机处死模型对照组大鼠1只,病理切片提示造模成功后进行干预实验,干预实验选取相同的两组腧穴:1.膻中、双侧屋翳、双侧三阴交;2.肝俞、双侧天宗、双侧足三里,两组腧穴交替使用。干预结束后,采集实验大鼠眼球血5ml,检测血清E2、LH含量;干预过程中对实验大鼠第2、3对乳头高度及直径进行测量,了解各组大鼠乳腺充血和水肿的减轻程度,并在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在光镜下对乳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对乳腺小叶的腺泡数量、腺上皮增生,腺泡分泌现象,导管上皮增生程度等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乳腺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乳头外观型态变化:观察指标:(1)乳头高度: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头高度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直径:针刺组和学位埋线2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腺直径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2.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乳腺组织腺泡数量明显减少、腺上皮、导管上皮增生程度,腺泡分泌现象明显减轻。3.大鼠血清中E2、LH的含量变化:大鼠血清中LH水平:模型组L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除穴位埋线1疗程组以外,LH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1),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大鼠血清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0.01)与穴位埋线1疗程组(P<0.05)E2水平明显增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和穴位埋线2疗程组E2水平有非常明显的降低(P<0.01),穴位埋线对抗组与穴位埋线1疗程组E2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4.大鼠乳腺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0.01)、穴位埋线1疗程组(P<0.01)及埋线对抗组(P<0.05)Bcl-2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P<0.01)和穴位埋线2疗程组(P<0.01)及穴位埋线对抗组(P<0.05)Bcl-2表达明显减弱。结论:1.穴位埋线法、针刺可改善乳腺增生病大鼠的乳腺外观、形态及病理组织学形态,使接近正常,并可通过调节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的性激素水平,达到治疗和逆转乳腺增生病的作用;对大鼠乳腺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亦有干预作用,并对乳腺癌发生有预防作用。2.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效果与穴位埋线法、针刺的干预时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