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诞生于联邦德国,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作者与文本关系的研究模式,创建了文本与读者关系的研究模式,将读者纳入了文学研究的范畴。正是接受美学的诞生,使文学研究的重心由文本转向读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论原则。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二战后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凭借其代表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蜚声世界。国内外的学者大多是从人性恶主题、生态批评、神话原型、女性批评、叙事结构等角度来研究《蝇王》的。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空白”理论来探讨读者的地位与作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以及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对小说进一步的理解。本文第一章是对威廉·戈尔丁的生平、作品、国内外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可行性和意义的综述。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视角,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期待视野和空白理论。接受美学把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能动地参与创造,作品的意义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第三章从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读者对于《蝇王》这部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实现与超越。一方面,小说中的战争背景和语言特点从很大程度上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满足,唤起了他们对残酷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体现出的人性的思考与审视。另一方面,小说充满寓意的标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文本中隐藏的艺术手法——象征都一一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刺激读者阅读期待的张力与活力。第四章主要运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来分析《蝇王》中的空白艺术以及读者在填补文本空白时,与文本形成的互动关系。戈尔丁创造了一系列的语意空白和结构空白,呼唤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文本中,运用无穷的想象力去思考并填补这些空白。结尾部分,对接受美学理论在小说《蝇王》中的体现进行总结,再次肯定了读者在小说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蝇王》所产生的积极的互动关系。